三、仕途艱辛(1 / 1)

孔子不僅博聞多識,而且畢生致力於研求為政和為人之道。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希望依靠自己的廣博學識走上從政道路。然而,仕途的大門卻遲遲沒有向他敞開,直到年過半百之後,他才獲得了從政的機會。

孔子由於對魯國大夫季氏專權感到不滿,逃到齊國,曾一度得到齊景公的垂青。齊景公向他詢問治國之道,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說,君臣父子都應該依照傳統的禮製和道德規範行事,不可越軌。然而孔子的才華遭到齊國大臣的忌妒,不僅執政大臣晏嬰不讚同他的政治主張,其他大臣甚至也想謀害孔子。孔子得不到齊景公的重用,隻好告辭了。

孔子赴齊圖 明 佚名

孔子赴齊,獲齊景公賞識,但因受到晏嬰等大夫的詆毀而返魯。

孔子在齊國住了兩年光景,三十一歲時,返回魯國。因為對國內政局混亂不滿,他對當官采取回避態度,一心繼續私人講學,希望通過教書育人,對政治施加影響。

公元前502年,孔子由於拒絕叛臣陽虎的拉攏,取得了國君魯定公和執政大臣季恒子的信任。第二年,五十一歲的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長官。他幹得很出色,一年之後,被提升為“司空”——主管建築與道路等事務的長官;不久又升為“司寇”——掌管司法的長官,兼理外交事務。孔子的仕途前景光明。

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在夾穀會盟。在舉行會盟儀式時,齊國妄圖侮辱魯國,奏起了邊疆地區的音樂,還讓侏儒和小醜上台耍笑逗樂。孔子識破了齊國的險惡用心,義正詞嚴地以當時通行的禮法責備對方,並把小醜和侏儒處以腰斬的酷刑,保全了魯國的尊嚴,使齊國的陰謀沒有得逞。這次外交勝利提高了魯國的地位,孔子的政治聲譽也因而鵲起。

公元前498年,孔子建議魯定公下令拆除叔孫氏、季孫氏和孟孫氏三家的城牆,打擊割據勢力。

孔子參政以後,魯國的政治大有起色,這可嚇壞了相鄰的齊國。齊國怕魯國重用孔子後國力強大得難以控製,於是想方設法從內部搞破壞。他們知道魯定公和季恒子都是好色之徒,便施展美人計,給魯國送來了八十名美女,三十輛華麗的馬車,魯定公和季恒子從此便沉湎於酒色,再也不過問政事了。

孔子感到自己不能繼續施展政治抱負,再留下來也沒有什麼意義,於是辭職離開了魯國,開始周遊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