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好大喜功,總愛用兵。起初他意識到,經過勾踐的精心治理,越國的國力節節攀升,軍隊也日益壯大,恐怕不久又成了吳國的威脅。加上伍子胥的不懈催促,他又有討伐越國的意圖了。西施和伯嚭則極言越王一直對吳王的恭敬與忠誠,吳王才勉強同意放棄伐越。
公元前484年,齊國惹怒了吳國,吳王便想攻打齊國予以還擊。這是進一步消耗吳國力量的好機會,於是伯嚭和西施一個在前朝極力支持出兵,一個在後宮頻頻慫恿。越王勾踐又送給吳國大批禮物,還表示願意派出三千甲兵同吳王一起伐齊,以表“忠心”。伍子胥看穿了越國的用心,於是向吳王進言:“我聽說勾踐臥薪嚐膽,跟百姓同甘共苦,一定是想報仇雪恨。齊國的問題就好比是一個人皮膚上的毛病,而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啊。大王不應該伐齊,應當將滅越作為首要任務。”可是吳王已經被迷惑住了,根本聽不進這種勸告。
於是吳王率兵討伐齊國並凱旋而歸,滿朝文武都向他道賀,伍子胥此時又進言:“打敗齊國,隻是占點小便宜,千萬不可沾沾自喜,將來越國來滅吳國,那才是大禍患。”吳王正在興頭上,伍子胥的話讓他十分不爽。伍子胥諫言無用,隻好歎道:“大王不聽我的話,恐怕不出三年,吳國就要滅亡了。”吳王聽了之後覺得更不高興了,覺得這是對吳國的詛咒,回宮後就對西施抱怨起來。西施聽了之後覺得機會來了,於是她添油加醋地挑撥道:“伍子胥出身於楚國,卻攻打自己的祖國,還能幹出把故主楚平王從墳墓裏挖出來鞭屍三百這樣殘忍毒辣的事,您將這樣的人留在自己的身邊重用,不怕引火上身嗎?他要滅越國,我就是從越國來的,您要想按照他說的做,就從我先殺起吧。”這番話言真意切,讓吳王很是於心不忍,美人又撒嬌起來,吳王哪受得了,他逐漸轉變了對伍子胥的看法,對於伍子胥曾經的功績和忠心開始懷疑起來。
西施與伍子胥勢不兩立,最讓伍子胥無可奈何的是,西施在後宮說他的壞話,他根本沒有澄清自己的機會。身為臣子,伍子胥隻能在朝堂上據理力爭,跟伯嚭對峙,可君主後宮中的事情,他壓根沒有過問的權力。所以即便伍子胥有雄才偉略,也不及西施這位寵妃的枕邊風。因此,伍子胥屢次碰壁,同時也意識到吳王已經被蠱惑得不可救藥,吳國恐怕是命不久矣。
伯嚭在吳王麵前陷害伍子胥,說他早就對吳王心懷怨恨,一直企圖叛國。吳王本來還不相信,於是就派伍子胥出使與自己是敵對關係的齊國,伍子胥為了保全家人,就把兒子寄養在齊國的一個大夫家裏,而這就恰好成了伍子胥“謀反”的證據。吳王盛怒之下,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命他自盡。伍子胥恨吳王聽信讒言,但事已至此,隻好帶著一番怨念,揮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