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對張作霖來說新民府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所以以前的好多策略都不能用了。官場和綠林畢竟是兩回事,靠幹幾碗酒、啖幾塊肉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過去了,他將要麵對的是全新的世界。初入官場的張作霖顯得小心翼翼,他首先極力討好“引路人”曾韞,在曾韞麵前始終畢恭畢敬,出入皆執弟子禮。張作霖在表麵功夫上做足了文章,對曾韞言聽計從,無條件服從曾韞的命令,並且“饋以金錢”,曾韞遂以張作霖為心腹之人,成為曾韞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另外,張作霖對所部要求嚴格,與當時清廷的滿漢士兵完全不同,張作霖的兵紀律嚴明、作戰驍勇。
在得到曾韞的信任之後,張作霖在新民府鞏固了自己的勢力,排擠走了新民府的巡警局長王奉廷,從而將新民府的軍事實權掌握在了自己一個人的手中。張作霖對內排除異己,對外則籠絡新民府當地的紳商,加上他有張紫雲的這層關係,很快就與新民府的紳商打成一片,他的關係甚至已經慢慢伸向了奉天。此時的張作霖已經完全不是那個走投無路的獸醫,也不是被金壽山逼得落荒而逃的敗軍之將,他躊躇滿誌,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可偏偏是在這個時候,日俄戰爭爆發了。
關於引發日俄戰爭的原因,還要從甲午中日戰爭說起。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戰勝了中國,和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走了中國的遼東半島。日本想要遼東半島,俄國人也想要,而且俄國人早在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在世時就開始著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借此將自己的勢力版圖逼近中國。因此日本要取走遼東半島,俄國人就反對,並且聯合德國、法國發動“三國幹涉還遼”事件。日本當時剛和清廷戰罷,無力再戰,被迫同意讓清廷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隨後,俄國便出動戰艦闖入旅順口,又出兵強行“租借”旅順、大連及附近海域,實際上占據了遼東半島。
1900年,俄國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由出兵,企圖獨霸東北,實現其所謂“黃俄羅斯計劃”,此舉招致英國、日本等國的不滿,同時遭到東北人民的反抗,於是在1902年決定撤兵。但是到了1903年8月,俄國又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總督,接著又重新占據奉天。法國遂和俄國建立“法俄同盟”瓜分東北,這樣其他列強就不幹了,於是在英國、美國、德國的支持下,日本於1904年決定派兵進入東北,和俄國爭奪在東北的權利。
僅僅才安生兩年的東北再次被裹入戰爭的硝煙中,戰爭爆發之後,清政府以遼河以東為戰區,以西為中立區。但是戰爭打響之後,哪裏還有什麼中立區,到處都是槍炮聲。新民府處於遼西,乃是重鎮,張作霖除了擔負境內的治安,還必須要和俄國人、日本人周旋。剛開始,俄國人在戰爭中占據上風,張作霖便倒向俄國人,並且接受俄國軍隊提供的槍械和金錢,幫助俄國軍隊進攻日本軍隊。但是沒有多久,日本軍隊逐漸開始掌握戰局,張作霖在一次行動中被日方抓住,成了俘虜,還險些掉了腦袋。被釋放之後,張作霖就同日軍簽訂誓約,“立誓援助日本軍”,於是又接受了日本人提供的槍械和金錢。
日俄戰爭讓東北的很多土匪都遭受重創,很多民團和土匪都在戰爭中被俄國和日本的軍隊重創或是剿滅,清廷的部隊也不同程度受到損失。而反觀張作霖的部隊,不僅沒有受到損失,反而擴編為3個營,所部使用的槍械也煥然一新,這當然歸功於張氏在日、俄之間左右逢源,不僅解決了很多複雜的問題,還利用日、俄雙方增補了實力,從而在戰爭中牟利。雖然不是靠什麼正大光明的手法,但比起那些損兵折將的人來說,還是顯得頗為明智,這回,張作霖又要升官了。
等到日俄戰爭結束,曾韞已經升到奉天府府尹,官職從四品升到了二品。此時清政府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北洋係掌權的時代,而新民府知府則換成了親北洋係的沈金鑒,盛京將軍也換成了日後支持袁世凱稱帝的“嵩山四友”之一的趙爾巽。趙爾巽和沈金鑒都是初抵東北,所以也想要扶植拉攏一些地方的實力派,在日俄戰爭中政績頗佳的張作霖自然被他們相中。1906年,趙爾巽和沈金鑒下令,將張作霖的部隊由3個營擴編為5個營,張作霖就因此當上了5個營的統帶,相當於團長的職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