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水土不服的張作霖(2 / 3)

(二)

說到這裏,就要講到郭鬆齡起兵反奉,但是關於郭鬆齡為什麼要起兵反奉,曆來說法不一。總而言之,都是在郭鬆齡身上找問題,其實郭鬆齡之所以起兵反奉,最大的問題並不在郭鬆齡身上,而是出在奉係本身。前文已經講到,奉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後,少壯派勢力逐漸分裂為大學係和士官係,分別以張學良和楊宇霆作為兩係的首腦。張學良是張作霖的長子,相當於奉係軍閥確定的未來接班人,照理說大學係應該在奉係軍閥中最為得勢,但情況卻恰恰相反。

張學良的性格和楊宇霆正好相反,雖然貴為少帥、奉軍未來的當家人,但張學良平素非常謙和,尤其體恤下屬。恃才傲物的楊宇霆,除了張作霖,幾乎誰都不放在眼裏,自然也就慣以長輩的姿態來麵對張學良。張學良尚且要被楊宇霆壓下來,更何況是士官係其他的將領呢?而且與士官係楊宇霆一人獨大不同,大學係是雙核共存,即有張學良和郭鬆齡兩個主事者。而張學良對郭鬆齡的感情,既如同弟弟麵對兄長,也像學生麵對老師。張學良非常信任郭鬆齡,甚至連自己的印信都任由郭鬆齡使用。

而郭鬆齡若是不濟也就罷了,可郭鬆齡又特別能幹: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退守山海關,正是郭鬆齡臨危受命,阻擋住了追擊而至的直軍;張作霖退回關外以後,負責練兵的就是郭鬆齡,奉軍能夠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郭鬆齡功不可沒;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力戰山海關、奇襲九門口、攻占秦皇島的也是郭鬆齡。張作霖能夠迅速自戰敗中崛起,靠的就是文武兩大幹將,文的是王永江,武的是郭鬆齡。“小諸葛”楊宇霆雖然有組建海軍的功勞,但東北海軍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卻是非常有限的。

張學良雖然貴為少帥,郭鬆齡固然能幹,但他們畢竟都不是搞政治的行家裏手,當時在張作霖麵前最得寵的楊宇霆、薑登選、韓麟春、邢士廉幾乎都是士官係。而問題在於,士官係這幾位論打仗都不是什麼好手,直奉第二次戰爭中立下功勞的張學良、郭鬆齡、李景林都是大學係。在軍隊裏,“賞罰分明”是最要緊的,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部隊要有戰鬥力,官兵齊心,就得有良性的賞罰體係,讓下麵的人看到上升空間,讓下麵的人對最高統帥心悅誠服。

在入關以後,張作霖為了平衡大學係和士官係,也做了不少工作,他把江蘇和安徽給了士官係,也把直隸給了大學係,還把山東給了傾向大學係的張宗昌。按理說,張作霖也算是劃分得比較平均,但李景林在大學係中的實力和地位都是無法和郭鬆齡相比的。再者,郭鬆齡的部隊是原來的衛隊旅改編而成,可以說是張作霖的嫡係部隊,這支部隊在郭鬆齡的精心調教下戰鬥力很強。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各部都被打得抱頭鼠竄,隻有這支部隊打了勝仗、損失最小,也是在山海關抗擊直軍追兵的主力部隊。

到直奉第二次戰爭的時候,這支部隊被改編為奉係第三軍,已經是奉軍中的王牌部隊。以私心來說,張作霖並沒有調派郭鬆齡南下,也是擔心精銳部隊被調走,京畿一旦生變,自己的老家當至少還在。但是對大學係來說,他們可以說是完全被士官係壓製著,甚至得到了直隸的李景林也有所不滿,因為他隻控製了一半的直隸,另一半還被馮玉祥占著。大學係在入關時出力最多,但入關之後反而被士官係搶盡風頭,張作霖在賞罰上明顯偏向士官係,從而引發了大學係的不滿。

對大學係的將領來說,他們曆來遭受士官係的欺壓,終於等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他們靠自己的本事立下戰功。戰事結束之後,最賣力的大學係卻沒有得到太多好處,反而是士官係得利,這就加劇了兩係之間的矛盾激化。據奉軍將領何柱國回憶,早在張學良與郭鬆齡於天津見麵時,郭鬆齡就向張學良表達了“要把東北事情辦好,隻有把老楊這幫留學生趕走”的意思,就是說在郭鬆齡倒戈之前,張學良就已經發現了郭氏準備起兵的苗頭。

但張學良當時並沒有明令阻止,究其原因,就是說驅逐楊宇霆並非隻是郭鬆齡個人的意思,這其實是大學係和士官係之間矛盾的一次大爆發。張學良本人對楊宇霆也是頗有微詞的,所以當大學係將領提出“驅楊”時他並沒有反對,隻是不支持“武力驅楊”。張學良認為要提高大學係將領在奉軍中的地位還需要從長計議,所以才會“不料郭動手這樣快”。而聯合馮玉祥、驅逐楊宇霆、扶持張學良,並不僅僅是郭鬆齡一個人的意見,若隻是他個人想法,也不可能調動得了整個第三軍,這很可能已經成為大學係將領的一種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