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鬆齡兵敗的原因中,很少有人提及大學係所產生的作用,郭鬆齡起兵是源於大學係,而兵敗也多源於大學係。大學係中具體工作的領頭人是郭鬆齡,但郭鬆齡既非大學係的精神領袖也非實質主導,大學係真正的當家人是少帥張學良。大學係起兵其實更像是“兵諫”,乃是希望少帥張學良對士官係不要過於示弱,從郭鬆齡到各級軍官都沒有完全做好跟奉軍魚死網破的準備。待到戰事出現變化,張學良登高一呼,倒戈的部隊立時土崩瓦解,郭鬆齡的反奉之路也便到了盡頭。
(一)
在張作霖與日方簽訂了密約之後,日本藤高明首相、幣原外相與宇垣陸相等舉行緊急會議,決定命令關東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對張作霖、郭鬆齡兩部人馬“速施警告,將駐屯軍隊,做適宜之配置”。1925年12月8日,關東軍司令官立即向張作霖、郭鬆齡發出警告,“故帝國附屬地無論矣,即在附近因發生戰鬥及爭亂,有危害或毀損帝國重大利益之時,在軍人之職責上,當然不能漠視”。
日方的這個警告看起來是針對張、郭雙方,但其實卻是針對郭鬆齡部。郭鬆齡部既然要進攻奉天,就必須穿過滿鐵附屬地,如今日本人站出來反對,就使得郭鬆齡部的進攻變得棘手。在看到日本人的警告之後,張作霖感到長出了一口氣,有日本人阻撓,郭鬆齡便不能順利進軍,而張作霖的援軍此時業已在路上。當時,在中國各地視察的前日本駐奉天領事津辰一郎也向其上級做了一份報告,“殆係此警告之結果,使彼獲得確保最後安全之希望”。
但張作霖並不知道的是,日本人雖然已經和張作霖簽訂密約,但仍然不忘和郭鬆齡取得聯係。畢竟,以當時的情勢而論,張作霖命在旦夕,郭鬆齡則是占據上風的實力派人物。根據時任郭鬆齡副官的趙雲飛回憶,關東軍曾委派人到溝幫子會晤郭鬆齡,並且露骨地表示“閣下就要進入奉天,首先必須承認帝國在滿蒙的特殊權利”,並且表示隻要郭鬆齡能夠答應日方提出的條件,“日本帝國即予貴軍以便利”。
事情到這裏再明白不過,張作霖這個時候反而成了日方與郭鬆齡談判的籌碼。日本人找到郭鬆齡,聲明張作霖已經答應他們的條件,並且簽了字,但這個時候他們還是支持郭鬆齡,所以隻要郭鬆齡也答應這些條件,他們就不管張作霖的死活了!但張作霖是土匪出身,當麵鑼對麵鼓的事駕輕就熟;郭鬆齡卻是行伍出身,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加之他本就是打著國民軍的旗號“大義”倒戈,怎麼能夠見利忘義?於是,郭鬆齡斷然拒絕了日方的條件,並且表示“這是中國內政,希望貴國不要幹涉”。
日本人一看郭鬆齡無法合作,便收斂心性開始專意支持張作霖。其實日本人這麼做,也是逼不得已,雖然張作霖痛快答應合作,但他們在東北與張作霖打了幾十年交道,深知這位胡子大帥滿肚子花花腸子,委實讓人捉摸不透。但此時郭鬆齡已經拒絕了他們的提議,他們雖然對張作霖不能完全信賴,也隻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支持張作霖。
14日,郭鬆齡部馬忠誠旅在準備進入營口市區的時候,首先遭到了日本守備隊的強硬阻擊。隨後,日方對郭鬆齡部發出嚴重警告:不準郭鬆齡部接近南滿鐵路附屬地,而且不得沿著遼河作戰。15日,關東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對張作霖、郭鬆齡兩部人馬發出第二次警告,“日本軍對由南滿鐵路附屬地兩側及由該路終末點起自二十華裏以內之直接戰鬥行為,及其對附屬地有演亂治安之虞之軍事行動,一概禁止之”。同日,日本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中國東北的局勢進行武力幹涉。
在關東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對張作霖、郭鬆齡兩部人馬發出第二次警告以後,關東軍便將大石橋、遼陽、奉天、撫順、鐵嶺、開原、長春等十四個滿鐵沿線重要中心地點劃為“禁止武裝部隊進入區域”,這樣一來,等於將奉天周圍的地方全部劃入日方區域,郭鬆齡要進入奉天,就必須麵對日軍的防區。不久,日軍開始頻繁調動,大量日軍進入奉天一帶。日本陸軍省又自本土及朝鮮調派兩個師團進入奉天。
凡是日軍經過的地方,便到處插上日軍的旗幟,以示為日軍所掌握的地區,郭鬆齡部的官兵不得介入。彼時,日本在南滿部署的兵力一度達到了4萬餘人,而奉天省城周圍幾乎遍插日軍的旗幟,郭鬆齡部根本無法進入奉天。在接到日方的第二次警告以後,郭鬆齡以強硬態度回應“雖在限製地帶,倘或被人阻止進行,即‘日軍亦不惜擊之’等語”。郭鬆齡雖然嘴上強硬,但其實局勢進展諸多不順。
李景林雖然並未給他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卻拖住了馮玉祥的部隊,使郭、馮並沒有實質聯手。雖然一度進攻到奉天城外,但戰事持續的時間遠遠超出他的預期,郭鬆齡部的官兵衣衫單薄,在寒冬作戰本就不利,日方又控製了鐵路線,使郭鬆齡的兵車不能運送部隊和槍械,機動性大打折扣。加之因為戰局被拖延,使得吳俊升自黑龍江馳援而至,加上奉天城外的日軍,雙方的形勢很快就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