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連鎖反應:與馮玉祥的新仇舊恨(1 / 3)

郭鬆齡倒戈對奉係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兩方麵:一是讓奉軍受到重創,精銳部隊傷亡殆盡;二是讓張作霖對馮玉祥更為忌恨,從而放棄了與皖係、國民政府的反直聯盟,而選擇再度與吳佩孚聯手驅逐馮玉祥。早前直奉第二次戰爭後張作霖入關,便與馮玉祥產生頗多摩擦,待到郭鬆齡反奉,馮玉祥支持郭鬆齡、驅逐李景林,差點兒把張作霖逼到了窮途末路,張作霖對馮玉祥的恨,自然大大超過了吳佩孚、孫傳芳。

(一)

郭鬆齡起兵反奉,張作霖最惱的人並非郭鬆齡,而是馮玉祥。張作霖和馮玉祥的摩擦由來已久,加之張作霖是綠林出身,舊時的土匪聚首,最講究的就是“義”字當頭。張作霖當初也是靠著一幫結義弟兄才逐漸控製東三省的,所以他對義氣格外看重,當郭鬆齡逼近奉天的時候,馳援而來的也是張作霖的兩位老兄弟——吳俊升和作相。張作霖既然以義氣為旗號,就難以容忍馮玉祥倒戈的無義之舉,待他進入北京以後,便刻意與馮玉祥保持距離,反而派人去籠絡吳佩孚。

待到郭鬆齡反奉,馮玉祥和吳佩孚的態度也截然不同。馮玉祥本就暗中與郭鬆齡取得聯絡,所以郭鬆齡出關反奉,馮玉祥便通電支持,接連致電張作霖促其下台,張作霖對馮玉祥可以說是恨之入骨。而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張作霖擊敗的吳佩孚,此時已經在湖南趙恒惕、湖北蕭耀南、四川楊森等軍閥的支持下在查家墩東山再起,隨即發兵征討張、馮,在郭鬆齡反奉時,吳佩孚本可以借機奇襲關外,但卻沒有乘人之危。

兩相對比,張作霖便惡馮玉祥而敬吳佩孚,所以積極派人南下與吳氏取得聯絡。其實奉係與吳佩孚的聯係,早在楊宇霆、薑登選被孫傳芳驅逐之前就已經有過,張作霖曾派人暗中到嶽州為吳佩孚祝壽,並向段祺瑞提出釋放曹錕。另一位對吳佩孚趨之若鶩的是奉係大將、山東督軍張宗昌,“狗頭將軍”對失勢的吳佩孚不但沒有窮追猛打,反而極盡討好之能事。等到吳佩孚在查家墩再起,直係與奉係的關係也截然不同了。

吳佩孚雖然東山再起,但已經沒有當初虎踞洛陽時的鼎盛局麵,吳氏率先要奪回自己的老根據地河南和山東,以便重整人馬。時任河南督軍的是嶽維峻,吳佩孚的舊部如陳久釗、王維蔚、王維城等都還擁有兵權,並且願意追隨吳佩孚,吳佩孚便派人去和河南督軍嶽維峻商量,想讓這些舊部自隴海線進入山東地界,歸屬到靳雲鶚的豫東討賊軍中,另派寇英傑率部由平漢線過河南進入直隸作戰,希望嶽維峻能夠同意。

吳佩孚的舊部如陳久釗、王維蔚、王維城等素來都是嶽維峻的心腹大患,如今吳佩孚主動要調他們離開河南境內,嶽維峻自然歡迎。但吳佩孚的兩路人馬先後要經過河南境內,又讓嶽維峻感到非常為難,尤其是寇英傑若進入直隸,便要經過河南腹地,萬一發難,嶽維峻便危矣。恰在此時,馮玉祥密電嶽維峻,要求他必須武裝保境,不得任由吳佩孚部來去。於是,嶽維峻沒有同意吳佩孚的意見,而是以重兵屯駐於鄂豫邊境,不許吳佩孚部出武勝關一步。吳佩孚天天派人去找嶽維峻疏通,而嶽維峻則是含糊以對。

吳佩孚派兵經過河南,本意是進入山東和直隸,剪除奉係兩翼的張宗昌部和李景林部,嶽維峻既不通融,部隊便難以按原計劃出擊。而在山東的張宗昌,卻不待吳佩孚的大軍抵達,便開始公然唱起擁吳論,此時退入山東境內的李景林也在一旁附和。張宗昌是山東人,第二次直奉戰爭後他打著“山東人不打山東人”的旗號收編了很多吳佩孚的舊部,他密派代表樊潛和、董好古到漢口麵謁吳佩孚的智囊張其鍠,希望能夠進行“奉吳合作計劃”。

雖然在河南的吳佩孚舊部還沒有開入山東境內,但靳雲鶚已經率先揮師進入山東,占領了濟寧、曹州等地。此時馮玉祥密令嶽維峻抵製吳氏的消息已經傳至查家墩,張宗昌一邊命令隊伍對靳雲鶚部不予抵抗,一邊致電吳佩孚,直呼吳佩孚為“大帥”,並請出前山東省長熊炳琦到漢口麵謁吳佩孚。熊炳琦原屬直係,與吳佩孚素有交往,張宗昌告訴熊炳琦,如果吳佩孚想要回山東,他願意躬身相迎,將山東拱手獻上。

馮玉祥和張宗昌對吳佩孚的態度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馮玉祥明著說和吳佩孚一起反奉,卻處處提防著吳氏,而張宗昌手握山東,卻願意將自己的地盤奉獻出來,兩相對比,吳佩孚反而對奉係有了好感。馮玉祥的反奉聯盟各行其是,郭鬆齡反奉出關,卻沒有得到任何援助,吳佩孚北上討奉也被馮玉祥指示嶽維峻阻擋在鄂豫邊境。待郭鬆齡兵敗之後,張作霖元氣大傷,馮玉祥逐漸坐大,張作霖便派人南下麵謁吳氏,新仇舊恨加上彼時的形勢,吳佩孚自然選擇和張作霖聯手。這樣一來,馮玉祥因為郭鬆齡倒戈與奉係結下了梁子,因為進軍河南的事情又和吳佩孚添了新仇,馮玉祥忽然陷於四麵楚歌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