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連鎖反應:與馮玉祥的新仇舊恨(2 / 3)

(二)

1925年的秋冬之際,可以說是張作霖一生中最艱難的時間,今天嚷嚷著要下野,明天嚷嚷著要自殺。主要原因就是郭鬆齡與馮玉祥結成同盟兵臨奉天城下,而吳佩孚、孫傳芳亦在反奉,強敵環伺,張作霖隻感到自己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郭鬆齡此時接連攻破奉軍三道防線,馮玉祥也在天津擊潰了李景林部,在京津一帶可以說隻手遮天。同時吳佩孚和孫傳芳準備揮師北上,身陷絕境的張作霖幾乎已經看不到出頭之日。

可是等到郭鬆齡戰敗,嶽維峻拒吳佩孚於鄂豫邊境,張宗昌與吳氏通好。吳佩孚於12月31日通電宣布結束討奉戰爭,張作霖、吳佩孚、張宗昌和孫傳芳反而結成了反馮的聯合戰線。

張作霖和吳佩孚雖然均不複當年之勇,但其餘威尚在,加上張宗昌、孫傳芳這兩個新興的實力派,馮玉祥部在直隸和河南便遭到直軍和奉軍的圍攻,在這樣的形勢下,馮玉祥隻好宣布通電下野,“值茲千鈞一發之機,徹底澄清之會,仍宜本和平之初衷,謀國家之改造。但願戰事從此結束,人民得資休養,玉祥個人應即日下野,以卸仔肩”。

馮玉祥雖然已經宣布下野,但吳佩孚和張作霖並未準備就此放過馮玉祥的部隊。在馮玉祥宣布下野的同日,即1926年1月1日,張作霖宣布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軍備總統官,以吳俊升和張作相為副司令,揮師入關。但張作霖此次入關,卻遭到了吳俊升和王永江的反對,他們兩個人的理由是奉軍剛剛經過戰亂,元氣未複,不如先休養生息、開發實業。這些話和郭鬆齡當年的建議如出一轍,遭到了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係反對。

吳俊升是張作霖的結義兄弟,郭鬆齡倒戈時多虧吳俊升率部自黑龍江馳援而至,抄了郭鬆齡的後路,才贏得了巨流河之戰。吳俊升認為奉軍剛剛經過激戰,不宜遠攻,遂請辭副司令,經過張作霖再三懇求才作罷,但表示留在東北而不願入關。王永江是張作霖的左膀右臂,與楊宇霆同為奉軍的智囊之一,當初張作霖和湯玉麟反目便是因為王永江。但是和楊宇霆動輒便想出將入相不同,王永江更專注於開發實業,奉係之所以能夠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迅速崛起,乃是靠王永江之力。

對比楊宇霆和王永江兩個人,楊宇霆喜歡籌劃,凡事都是宏偉藍圖,一如南下督蘇,也是先列出一堆大道理,說得張作霖心服口服,但是真正做起來,一樣比一樣糊塗。王永江則不同,論口才或許不如楊宇霆,但做的都是具體的事情,包括創辦東北大學和修建奉天到海青的鐵路,都是對東北影響極大的事情。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奉軍能夠迅速再度崛起,王永江的功勞其實還要甚於郭鬆齡。楊宇霆雖然有“小諸葛”之稱,其實東三省真正的“諸葛亮”是王永江。

王永江字岷源,號鐵龕,祖籍山東蓬萊,生於奉天金州(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20歲時以縣試第一的成績考取優貢,從而步入仕途。除了才學過人,王永江頭腦靈活,還頗懂醫道,在遼陽警政供職期間,得到袁金鎧的賞識。民初王永江在奉天省城稅捐局任局長,得與張作霖結識,後被袁金鎧舉薦給張作霖。1916年,王永江出任奉天督軍署高級顧問,後擔任全省警務處處長兼奉天警察廳廳長,正是在這段時間裏,王永江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得到了張作霖的信任。

1917年,王永江出任奉天省財政廳廳長兼東三省官銀號督辦,從此開始成為張作霖不可或缺的親信。在王永江任職期間,東三省的財政收入頗有起色,也正是有賴於王永江對財政方麵的出色調控,才讓張作霖擁有大量資金擴充軍備,從而成為北洋末期最大的地方軍閥勢力。在此期間,張作霖對王永江也是言聽計從,即便是少帥張學良和軍師楊宇霆也難與王氏相提並論。

王永江反對張作霖再度入關,但是也看出張作霖的野心,便準備辭官而去。24日,王永江向張作霖請假回老家探親,當時正值王永江農曆生日,張作霖以為他是為了躲避生日應酬,便允假。數日之後,張作霖接到王永江的辭呈,才知道王氏已決意歸隱江湖。張作霖乃致電王永江,“尚望以大局為重,早日言旋”,並派袁金鎧、張學良到金州,都被王永江拒絕。隨後張作霖親自去見王永江,也吃了閉門羹。王永江既已引退,張作霖身邊隻剩下好大喜功的楊宇霆,奉係之沒落便難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