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末日高升:不過是回光返照(2 / 3)

眼下最要緊的,是北伐軍和馮玉祥的西北軍。原本對付北伐軍的是吳佩孚,在吳佩孚失敗之後就是孫傳芳,但現在孫傳芳也節節戰敗,如果吳、孫皆被北伐軍擊潰,則北伐軍便要長驅直逼京畿,北方形勢就變得岌岌可危。為了抵抗北伐軍,張作霖便需要盡快拿出援助吳、孫的辦法。另一方麵,馮玉祥此時業已率部在陝甘一帶活動,成為張作霖的心腹大患,於是不僅要南下進攻北伐軍,還要調兵去驅逐西北軍。

(二)

就在張作霖抵達天津的第三天,張宗昌也於1926年11月13日下午自濟南抵達天津。至此,奉係方麵各巨頭聚集一堂,張作霖遂於翌日下午召集奉係各軍的中上級軍官在蔡家花園召開軍事會議。根據此次軍事會議,奉係諸將決定自津浦線和京奉線大舉南下進攻北伐軍,由張宗昌、褚玉璞指揮直魯聯軍,由韓麟春指揮奉軍。其實奉軍的這個計劃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擬定,隻是當時孫傳芳尚與北伐軍激戰,奉係恐此舉招致直係不滿,所以暫緩實施。

計劃雖然確定下來,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張宗昌的山東部隊既然要南下,是選擇直下浦口,還是經由徐州轉隴海線進入河南呢?因此奉軍要出兵,便先取決於吳佩孚和孫傳芳的態度。早在計劃最初製訂出來時,張作霖便不急於實施,而是準備坐等吳佩孚和孫傳芳求援。哪知道吳佩孚丟失兩湖,逃到河南身處困境,卻始終沒有向張作霖乞援;而孫傳芳在東南苦戰,被北伐軍打得連連後退,卻也不肯向奉軍求援。

但隨著戰事的發展,孫傳芳率先服軟,他派出自己的代表楊文愷到天津麵謁張作霖,表示一切悉聽張作霖安排。但是困守河南的吳佩孚,仍然不願意向張作霖乞援。既然南下的事情一時無法確定,張作霖便積極籌劃進攻西北的事務。西北軍一直都是最讓奉軍頭疼的武裝,所以張作霖擬令高維嶽和湯玉麟會同閻錫山、商震迎擊西北軍,以遏製馮玉祥在陝甘一帶的活動。

19日,自江西戰敗的孫傳芳從南京乘專車北上,到天津麵謁張作霖。孫傳芳的這次北上,可以說做得極為保密。當時鐵路軍隻知道這節專車乘坐的是孫傳芳的參謀長劉宗紀,而劉宗紀對外則宣稱是北上來迎接其母,孫傳芳則隻帶了兩名幕僚和兩名副官上車,輕裝簡行,絲毫沒有被人注意。待抵達天津之後,孫傳芳隨即驅車拜訪吳光新和張宗昌,在吳光新和張宗昌的陪同下去會晤張作霖。

孫傳芳的崛起乃是因為驅逐奉軍將領楊宇霆、薑登選,進而掌握江蘇、安徽,坐上五省聯帥之位。但此時成了敗軍之將,北上麵謁張作霖是為了乞援,所以對張作霖低聲下氣,再三表示東南大局悉聽雨帥(張作霖字雨亭)主持。同時,孫傳芳表示自己誤國誤民,實在羞愧難當,決定引咎辭職,將江蘇方麵交給盧香亭、浙江交給陳儀、安徽交給陳調元,自己則率部靜聽張作霖差遣,即便是隻剩一兵一卒也絕不願意向國民黨屈服。

張作霖對於孫傳芳的態度非常滿意,自然要做足奉勸、挽留的功夫。隨後,奉係便與孫傳芳召開天津會議,決定公推張作霖為聯軍總司令,以吳佩孚、孫傳芳為副司令。然後擬命令張宗昌、張學良、韓麟春、褚玉璞率兵南下,而以張宗昌、褚玉璞為先頭部隊,張宗昌回到山東以後即先行出動,將車輛集中於韓莊。以察哈爾部隊向綏遠包頭進擊馮玉祥,待擊潰馮玉祥部以後即撤回,決不留駐綏遠,另以山西督軍閻錫山部協助劉鎮華部抵抗馮玉祥。同時命令渤海艦隊、東北艦隊同時出動封鎖海口,斷絕北伐軍外援。京漢線方麵則需要吳佩孚明示,如果吳佩孚確有力量則需盡快南下,否則由奉軍代勞。

22日,張作霖又電召楊宇霆入關,共同商討對南作戰的策略。張宗昌此時已經返回山東積極備戰,26日,張宗昌的先頭部隊業已抵達浦口,隨即便開始渡江,張宗昌便把總司令部設於浦口,津浦線鐵路局長奉命組織總運輸部。一切安排妥當,張宗昌便準備率領白俄軍團赴浦口督師,此時忽然接到張作霖來電,於是在29日又啟程北上進入天津。原來在楊宇霆抵達天津以後,經過連日討論,決定先展開部隊,占據並鞏固有利位置之後,再相機對北伐軍發起攻勢。

奉軍製定的策略更為注重隴海線的東西幹線,集中在鄭州和徐州之間,因為張宗昌部已經在徐州完成集結,隴海線與津浦線也就得到鞏固,於是決定命令張宗昌部繼續加強京漢線,在京漢線方麵未布置妥當之前,暫不渡江。在得到了新的命令以後,張宗昌即致電所部各軍暫且在津浦線南段駐紮,以浦口為終點,不要越過長江。

自袁世凱病逝、段祺瑞失勢,曆任的北洋係大佬都夢想著能夠統一北洋軍閥,但是直到張作霖主政,北洋係才再度團結到一起。但此時北洋係的團結,卻有些難言的苦澀,皖係早已凋零,直係四分五裂,奉係饒是兵強馬壯,但麵對士氣如虹的北伐軍,多少已經顯露出些許日薄西山之態勢。人之將死會有短暫的回光返照,而北洋軍閥在行將退出曆史舞台之際,也呈現出了最後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