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退直隸:四麵楚歌中的奉係(3 / 3)

(三)

在張作霖發出通電之後,是夜張宗昌、孫傳芳又領銜發出擁護張作霖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的通電,“傳芳等當身先將士,盡力疆場,以赴拯民水火之忱,而盡殄除暴亂之責。切請勿拘小節,而失人心。勿慕謙先,而釀巨變。總之全國之人將死,惟我總司令生之。全國之士將亡,惟我總司令存之。事機所迫,間不容發,幹冒尊嚴,不勝惶悚屏營之至”。張作霖既決定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便邀請其政治顧問梁士詒、葉恭綽、曹汝霖、曾毓雋、梁鴻誌到順承王府征求意見,梁士詒等人自然沒有異議。

顧維鈞早就想要擺脫屍位素餐的總理職務,原本想辭去總理之後,專意做外交總長,但時局每況愈下,他連外交總長也不想做了,於是留下一封信棄職而去,“一麵仍望諸公迅與雨帥賡續協商,速定改組內閣方法。維鈞亦已函陳雨帥,請其主持。總期人心有所係屬,而國本不致動搖。同舟半載,諸賴匡襄。咎積災生,不克相與終始”。此時王寵惠已經南下,湯爾和、羅文幹請辭,此時不管張作霖是否出任大元帥,能夠組閣的都隻剩潘複一人了。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懷仁堂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獨裁之夢。當天清早,北京長安街自順承王府的東西向,戒備森嚴,到下午,除了懸有安國軍黃牌的汽車以外,一概禁止通行,連電車都被暫停。午後2時,總統府侍從武官蔭昌及大禮官黃開文乘坐禮車赴順承王府迎接,張作霖身著陸軍上將製服,奉軍將領吳俊升、張作相、楊宇霆、張學良、韓麟春等皆身著軍禮服相隨,孫傳芳則身穿黑紗馬褂、淡藍紗袍,於2時50分抵達懷仁堂。

奉係諸將先後跟隨張作霖抵達懷仁堂,孫傳芳在行禮之前講話最多,而張學良和韓麟春則姍姍來遲。待諸將到齊之後,就職典禮在3時30分才告開始。以黃開文讚禮,張作霖南向而立,待奏樂完畢,張作霖即宣布“作霖忝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之職,誓當鞏固共和,發揮民治、刷新內政、輯睦邦交,謹此宣言”,正式就任海陸軍大元帥。待就職典禮結束之後,張作霖於3時50分返回順承王府,隨後便公布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令,同時任命潘複為國務總理。

除此以外,張作霖又發表通電,“為此敬告父老兄弟,凡我同人,一切設施,必以民意為依歸,共救人心之陷溺。用期力挽頹波,迅除巨患”。同日,潘複宣布出任北洋政府內閣總理,即開始組閣,潘複內閣是北洋政府第三十二任內閣,也是最後一任。潘複自兼交通總長,以沈瑞霖出任內務總長、閻澤溥出任財政總長、王蔭泰出任外交總長、何豐林出任軍事總長、姚震出任司法總長、劉哲出任教育總長、張景惠出任實業總長、劉尚清出任農工總長。

張作霖維係自己的下屬,靠的是一個“義”字,所以趁著北京會議時各方要人聚集北京,他又搞了一次結拜。這一次結拜的共有十二人,以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為老大,老二是熱河都統湯玉麟,老三是北京政府國務院陸軍總長張景惠,張作霖居老四,老五是察哈爾都統高維嶽,老六是吉林督軍張作相,老七是時任國務總理的潘複,老八是山東督軍張宗昌,老九是浙江督軍孫傳芳,老十是安國軍總司令部總參謀、東三省兵工廠督辦楊宇霆,老十一是張學良的心腹韓麟春,老十二則是直魯聯軍的另一位當家人褚玉璞。

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的時候,山西的閻錫山卻公然在省內掛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同時將所部12萬晉軍改編為北方國民革命軍,並向大同、娘子關方向移動。但閻錫山也知道奉軍家底厚、不好惹,於是跟張作霖聲明,晉軍出動是因為奉軍北撤,他擔心臨時不易布防,所以把所部停駐在井陘,並且表示不再前進。隨後閻錫山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通電服從三民主義。28日,張作霖派邢士廉到太原與閻錫山商議如何解決時局,同時命令奉軍在京綏線增加兩個旅防禦晉軍商震部。

晉奉兩軍陣前對峙,閻錫山派自己的駐京代表李慶芳去找張作霖,北伐軍勢如破竹,西北軍虎視眈眈,如今我閻老西兒都倒向國民軍,你為什麼還抱著北洋政權不撒手?邢士廉沒有能夠說服閻錫山,李慶芳自然也不能勸服張作霖。到北洋軍閥末期,閻錫山已經成為除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之外的第四大勢力,閻錫山倒向國民軍,張作霖遂與閻氏決裂,晉奉一戰便勢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