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經濟治理全球化:美國退出,中國接棒(1 / 3)

一、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理念不可持續

近年來,反全球化浪潮洶湧而至。全世界都在動蕩不安,仿佛我們過去所熟悉的時代已然走到了終點,一方麵,過往數十年的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全世界所有人之間的高度相互依存,同時伴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的快速變遷,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治理方式已然發生了重大轉變;另一方麵,現在的全球治理架構已然無法適應這種根本性的改變,在諸多方麵捉襟見肘,曆史進入了舊秩序已動搖而新秩序尚未誕生的前夜,這一矛盾意味著現有全球治理構架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近兩年來全世界反全球化社會運動可謂風起雲湧,其中當然夾雜著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宗教問題、種族問題等,但在根本上,還是“全球化的成果與風險分配”極端不均的問題,因此出現了“逆全球化”這樣一種社會反撲行為。在西方先進的工業國家,這種反撲尤為劇烈。

這些事件並非相互孤立的,而是共同代表著一種潮流——反全球化。反全球化潮流突起給現存的全球經濟運作模式乃至未來的全球經濟都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近幾年,西方世界出現了非常強烈的反經濟自由化、反全球化的政治運動,對各國實行的貿易政策產生了顯著影響。據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統計, 2011年到2016年,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一直低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為過去數十年所未見。以往的常態都是國家與國家間經濟相互依存的程度很高,經濟越來越開放,貿易增長速度大於經濟增長速度。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貿易的相互依存度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全世界貿易依存度從20世紀初的30%一直上升到近60%,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甚至接近了100%。但是從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2009年之後,貿易依存度開始持平甚至下滑。國家之間在資金、金融方麵的相互依存關係的比重過去幾十年一直在不斷上升,而現在卻也失去了上升動力。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經濟全球化的腳步在放緩,甚至在倒退。

具體來說,在1944年到1946年戰後世界體係建構過程中,美國曾經繪製了一幅美好藍圖,而且它也總結了20世紀20年代、30年代甚至是一戰以後整個西方曆史所經曆的慘痛教訓,因而形成了一個強烈共識:絕不能像一戰之後那樣,要求戰敗國作出巨額賠償,相反,還要幫助這些戰敗國進行重建。客觀地說,這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超越。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美國領導重建的國際體係就出現了各種破綻,美國開始實行“例外主義、單邊主義”,而且美國以世界老大自居,奉行雙重標準,對國際規則任意地進行選擇性適用,嚴重侵蝕了規則的合法性。例如,美國製定的貿易法案其實質就是違反WTO規則的,這是一部典型的單邊國內法,但是美國卻一意孤行。

特別是特朗普上任以來,推行“美國優先”的一係列動作和舉措,世界為此動蕩不安。美國曾經做過的承諾、相信的價值理念,一切都要為“美國優先”讓步。在“一切都要以美國的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至上”這種理念的主導之下,美國要拋棄過去的領導責任、政治信用,所有國際承諾、多邊體製、外交政治框架,一切都可以推倒重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傳統政治精英和媒體精英現在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戰後由美國一手建構的“自由國際秩序”會不會被肢解?

當年的美國因為自己在任何領域都遠遠超過了所有國家,所以表現得很“慷慨”,而等到今天美國失去了這一優勢之後,也開始浮現出斤斤計較的一麵。在戰後帶頭創建了多邊體製的美國,現在卻成了第一個違反者。比如,按照國際法規定,沒有安理會授權,一個國家是不能夠侵犯他國領土的,而美國卻多次繞開聯合國,通過組建臨時聯盟,以聯盟的名義出兵他國。

探究其思想根源:戰後前四十年,國際社會實行的自由主義起到了調和資本主義破壞性、掠奪性與社會保護、可持續性發展之間的矛盾的作用。然而, 20世紀80年代,在裏根與撒切爾倡導的“新自由主義革命”之下,這一原有平衡已被打破。新自由主義革命推崇市場萬能,把政府說得一文不值,認為政府是一切問題的來源。這一理念顛覆了政府、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大部分政府的經濟與社會職能被壓縮或架空,政府能做的事情變得很少,諸多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國際規範都淩駕於政府之上,而政府卻無力去改變。大部分國家都處於一種“政治侏儒”麵對“經濟巨獸”的境地。

同時,新自由主義之下的全球化模式必然導致全球化利益與風險的分配嚴重不均,因此動搖了全球化在各國內部的社會支持基礎。很多國家的勞工和中產階級原有的基本保障都逐漸被侵蝕掉了,普遍出現勞工被擠壓到服務業的現象,很多製造業走向了空洞化;中產階級也不斷趨於貧困化。

另一重要原因,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全球化模式為何不可持續?體現在金融淩駕於實體經濟之上,大量的儲蓄資金進入了虛擬的投機活動中,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幹擾和洗劫。熱錢興風作浪,資產泡沫的破裂此起彼伏。

為什麼會出現特朗普現象?從一戰以後一直到2013年的數據表明,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在經濟大恐慌前夕出現了急劇的兩極分化,不到10%的人搜刮了超過一半的經濟收入,這成為導致經濟危機的一個基本條件,因為中產階級和勞工失去了消費能力,就會導致總體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