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全球治理理念的中國創新(2 / 3)

習近平係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2013年9月28日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和環境等五個方麵,具體談了如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係。這一表述發展和深化了聯合國的宗旨與原則。[5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發展,不僅關乎13億多人民的福祉,也將深刻影響世界的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實現持久和平,關鍵在於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59]確保普遍安全,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是必由之路;邁向共同繁榮,唯有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開放包容,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守護清潔美麗,必須堅持環境友好,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係於各國人民的抉擇。各國同舟共濟、同心協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必將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60]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麵:合作與共贏是核心,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則,包容與可持續發展是目標。

合作與共贏是核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合作。合作與共贏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共贏,共贏又是合作的基礎。實現合作共贏,就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夥伴關係。

相反,有些國家的政治家則把經濟全球化的收益分配看成零和博弈,認為外國的收益就是本國的損失,本國的貿易赤字、對外投資等同於本國的就業機會喪失,外國產業壯大等同於本國產業衰落。這一狹隘認識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放棄合作、否定經濟全球化,甚至要在自身與外部世界之間築起有形或無形的隔離牆。在這個意義上,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應對逆全球化的良方,也是推動全球治理向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指南。

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責任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的有機結合。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並不意味著所有國家的責任和利益都是平均分配的,因為大國與小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僅利益訴求存在差異,而且承擔國際責任的能力也存在差異。隻有兼顧不同類型國家的利益訴求和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才能把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落到實處。

當今世界全球治理麵臨責任與利益的失衡問題,這突出表現為發達國家主導全球規則的製定,而眾多發展中國家沒有機會參與其中。當發展中國家要求推進全球治理民主化時,某些發達國家的心態便出現了失衡,試圖推脫大國應盡的義務。

包容與可持續發展是目標。發展是一個綜合性指標,除了經濟增長,還包括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環境的可持續等內容。在發展中國家,發展問題主要表現為貧困、疾病、環境惡化等;在發達國家,發展問題更多表現為收入分配不均;而在全球層麵,發展問題則主要表現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沒有獲得發展的機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實現包容與可持續發展,能夠滿足各個國家的發展訴求,實現共贏。[61]

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內涵與外延不斷深化的概念:從地域看,中國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麵都提出了構建命運共同體倡議;從涉及的領域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涵蓋經濟、政治、安全、發展、文明、生態、網絡等多個領域,其實質是希望世界各國和平相處,互利合作,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都有一個和平環境。

習近平強調,“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反對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反對幹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淩弱。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展,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換言之,中國在自己發展的過程中在為人類謀福祉,其他國家不能借中國的良好願望而侵犯中國的利益,如果他們不想與我們成為“命運共同體”,要堅持“零和”遊戲還要遏製中國的發展,中國也不會聽之任之。[62]

何為真正意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首先建立在開放的共同體觀念之上。西方的主流觀念認為共同體是封閉的,即共同體通過向內認同強化共同體的意識,並通過建構與他國矛盾來強化本國的認同,這種共同體主義是封閉的,它把共同體內部和外部截然區分開來。與這種封閉共同體主義不同,在中國的共同體文化中,邊界是模糊的、多元的、動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同構”、進而“天下同構”的思想,便是這種“開放共同體主義”的集中體現。

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共同體觀念是由內及外、逐層外推的“共同體主義”:

第一,合作共贏是邏輯基礎。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的邏輯是對抗獨占,即在競爭和衝突中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詞就是“各國和各國人民一起”。這裏不再是單個的國家,而是多個國家一起,同心協力,共同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

第二,平等協商是交流態度。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的交流態度是武力強製,即往往用以暴製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最後導致衝突的加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淩弱、以富欺貧。同時,在出現爭端時,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訴諸武力,要堅持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來和平解決爭端。

第三,互聯互通是行為模式。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的行為模式是封閉狹隘,即劃分勢力範圍,在一個封閉的地域空間中求得一己私利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進各國經濟全方位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減少全球發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現象,使得世界各國的人民都有機會來享受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和好處。“一帶一路”是互聯互通的主要載體。互聯互通不僅是道路和基礎設施的貫通,更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是群策群力、共創未來的開放係統。

第四,包容共鑒是運行過程。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的運行過程表現為排斥獨享,即排斥和反對其他國家以及其他行為主體的利益訴求和價值關懷,不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綜合考慮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進不同文明和發展模式的交流和對話,使得各國在優勢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和理解中共同發展。

第五,公正合理是奮鬥目標。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的目標是為了霸權統治,即少數霸權國家通過強力幹預和控製體係實現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和利益的攫取。而開放的共同體目標,則要求在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推進全球治理體係變革。不能把世界長期發展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長期貧窮落後的基礎上。同時,從現實出發,推進全球治理體製的變革,並不是推翻現有體製,而是要對其進行創新和完善,使該體製能夠更好地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使其更多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和利益。

簡言之,真正意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特征是“合作共贏、平等協商、互聯互通、包容共鑒、公正合理”,其批判的是以“對抗獨占、武力強製、封閉狹隘、排斥獨享、霸權統治”為特征的傳統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既是根植於中華文化和世界曆史發展的經驗教訓,也是對全球化進程的回應,是把曆史與現實連接起來的考量,更是指導未來發展的方向標。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倡導和平的“中華文化的當代反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波瀾壯闊的中國外交實踐,契合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真誠願望和崇高追求,有著深刻豐富的理論內涵。”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特質是開放、和平、包容的文化,倡導“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懷,秉持“天下為公”“協和萬邦”“兼愛非攻”“萬國鹹寧”的政治理念,“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從中華文化中提煉升華而成的一種價值觀。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