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全球治理理念的中國創新(3 / 3)

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強調“求同存異”。 2011年9月《中國和平發展》白皮書指出:國際社會應該超越國際關係中陳舊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險的冷戰、熱戰思維,超越曾把人類一次次拖入對抗和戰亂的老路,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麵,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作為一個對世界負責任的大國向世界發出的“中國聲音”。

第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社會主義大國的中國新路”。從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列強的崛起帶來的是戰爭與血腥的征服,戰爭不斷,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拿破侖發動了征服歐洲的戰爭,美國也曾進行美西戰爭,兩次世界大戰與德國、日本的崛起直接相關,日本的崛起打破了東亞的和平秩序,使亞洲人民遭受了極大痛苦。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國際社會類似的“中國威脅論”不絕於耳。中國作為一個有悠久的文明史、曾被列強奴役的新興國家,作為一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國,要走出一條新路,跨越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打破“國強必霸規律”,讓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重大差別。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主張世界各國和而不同、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習近平強調:“近代以後的100多年時間裏,中國人民無數次經曆了戰爭磨難,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針對“當今世界潮流的時代回應”。冷戰結束以來,兩大陣營對立局麵不複存在,兩個平行市場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握了這個時代潮流,順應了這個大勢。 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時強調,“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正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把握,習近平提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同時,國際關係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現象仍很突出,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各種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此起彼伏,不少國家的民眾特別是兒童依然生活在戰火硝煙之中,不少發展中國家人民依然承受著饑寒的煎熬。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相互依賴、利益交融、休戚相關的現實,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等新中國外交優秀傳統一脈相承,同時反映了各國人民追求發展進步的共同願望以及一些區域和國家建立不同形式共同體的有益經驗,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對新世紀國際關係理論的重要貢獻。[63]

【結語】

當今世界,一方麵各國高度互聯,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另一方麵,很多國家之間存在摩擦和矛盾,全球性問題之廣之多也是前所未見。傳統的經濟與政治模式已經不能應對人類全球化,也不可能讓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人類社會發展正處於選擇“分”和“合”、“破”和“立”、“進”和“退”的重要關口,何去何從?

2018年是新舊世界的分界點,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朗普要把國際規則的製定者美國從多邊主義退回“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英國脫歐、德國難民危機、法國黃馬甲事件、日本重新定位做獨立國家而不是附庸者、俄羅斯應對西方製裁和區域衝突、印度湧現兩億人罷工運動等等,而中國也麵臨者中美貿易和國內外局勢對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國際形勢動蕩不安,這些問題看似是各個國家的問題,實則不然。如果隻站在各個國家的角度去化解危機和解決矛盾,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我們將視角從國家層麵躍升到人類層麵,就會輕易地發現被舊的政治視野所掩蓋了的深層矛盾和嚴重危機。唯有站在人類整體的立場上,我們才能看到國家政治的嚴重缺陷,才能發現國家政治製造了多少人間悲劇,才會領悟人類政治取代國家政治的曆史趨勢。人類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已經聯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不能獨善其身,躲進小樓成一統。

特別是當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生活之時代早已不再是一個金融交易隻發生在實體交易所、政治磋商要經由一小撮人在煙霧繚繞的暗室裏達成共識的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連接、共享、共贏的社會形態正在加快“地球村”的到來。數字化、網絡化動搖了以固定空間、相對集權為基礎的國家或組織的根基,進而越來越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常態,以至於人、人性本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都在經曆數字化洗禮、網絡化重塑。人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全球各國公民的存在形式也將得以重塑,全球“數字公民”的誕生也“並非空中樓閣”,這是曆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也必將大力推動全球公民的到來,加快全球一體化的治理進程。

數字世界是物理世界人、事、物的映射,數字世界的到來讓全球數字治理成為可能,打破了傳統世界的碎片化、區域化、片段化的一個個孤島格局,將構建出一個新型的地球村:在關係上實現全球鏈接、在空間上實現有域無疆、在生態是實現共生共存、在價值上實現多元創造、在成果上實現人類共享,最終實現人類的終極關懷和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這既是人類技術進步的客觀結果,也是人類社會治理理念的巨大轉變,也是人類命運同體的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價值訴求,人類社會將迎來新世界文明——“宇宙文明”。

未來,我們將看到過去那些因為出生環境而造成的個體命運差異被逐漸縮小,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讓因為地域、教育、人種、國家造成的分割邊界不再分明,很多在現實世界無法跨越的鴻溝將不複存在。每個個體都能夠因為個人數據的擁有,以及在個人意願主導下的數據分享與連接,平等地享受到全球性的服務資源,在更廣袤的空間裏感受生命的自由,在更漫長的時間裏去創造個人的價值,所謂眾生平等大抵就是這樣的境界。

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的天然敵對、“自然國家”的強權與武力、主權國家時期的叢林法則,博弈與競爭,在世紀初走進了經濟全球化的多元治理。今天,社會發展正處於“進”和“退”的十字路口。我們可以設想,數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之後,我們的子孫後代會不會因為當下政治家的智慧與善意,逢凶化吉、春風化雨,造福人類的抉擇而傳為佳話?或許因今天的錯誤和愚昧把人類再次推向災難的深淵,讓悲慘世界重演,讓後人不齒?

顯然,在全球化和數字化交彙、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深度融合的今天,無論是國家治理還是全球治理都需要站在人類的高度去審視政治生活和社會目標,真正從人類利益出發,從傳統、狹隘的思維觀念和方式中走出來,用哲學思維的價值理念和數字化手段的價值工具構建起有利於全人類的全球治理模式,重塑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環境的新格局和秩序,從人類整體的存在和個體生命的價值出發,建立全球一體化的治理體係,用和文化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唯一的通往光明大道的抉擇。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可能首先始於數字世界,其次延伸至物理世界,最終彙聚於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