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完成於2017年末,而2018年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多端、波詭雲譎、撲朔迷離,以及世人焦慮不安的心態,讓我突然有一股強烈的使命感要盡快把這本書公布於世。正如前言所說,本書是要從全球化視角,基於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思考,圍繞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史論結合,通過闡述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發展進程及演變的規律;人的覺醒和角色變遷以及數字公民的誕生助力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的躍升;文化對治理的貢獻,中華文化核心價值對於人類走進 “宇宙文明”新時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的積極意義;從經濟全球化到世界經濟一體化,乃至全球一體化的全球治理的探索,從而讓人看清這一切的終極目標都是指向人類最終的出路,真可謂“條條大道通羅馬”。

曆史已經把我們帶入了新的時代,不管今天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哪怕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蜿蜒崎嶇,困難重重,目標遙遠,但人類進步的車輪終將勢不可擋。

本書的創作是基於集成創新思維,即首先思考寫本書的初衷,我到底要告知世人哪些觀點和真理,然後構思出主體思想和邏輯框架;再麵向未來構想和思考。為了表述能夠更加係統、縝密、精確,在內容部分集眾人智慧,引用國內外知名前輩及專家們的創作和曆史文獻資料,其目的是要尋找出一顆顆璀璨耀眼的珍珠,向世人展現一串精美的項鏈。但本人知識和眼界的局限,可能處理得不盡如人意,特別是本書為處女作,本人又是理工科背景,從未受過寫作的專業訓練和專家指導,在文風、格式、文法、字句等方麵缺憾不少,敬請讀者諒解,並幫助指出欠妥之處,本人將會在再版時予以采納。希望這本屬於當代人的書能夠給人類、給未來帶來一點點啟示,能夠喚醒更多的有識之士,讓大家看清前方的路。正如《道德經》所說:“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本書封麵借用了著名的“敦煌星圖”局部,該圖大約創作於公元649~684年之間,是已知現存最古老的一幅天體地圖,由英國考古學家奧萊爾·斯坦因於1907年在敦煌千佛洞珍貴手稿中發現,現存於不列顛圖書館。該圖概括了北半球所能見到的大部分恒星,圖中許多星座的名字及其文字描述提供了洞察中國古人日常生活所關注事物的線索,至今仍有不朽的傳播價值。

封底古圖名為“四海總圖”,又稱“天下圖”,創作時間及作者不詳,但此類風格地圖最早現於16世紀。該圖以被大海包圍的“海內”大陸為描述對象,將已知的世界尤其是中國置於地圖中心,世界的東西兩側各繪有一棵樹,象征日月升降之地。

漫長歲月中,人類始終在探究天地之間的無窮奧秘,尋找著命運的真諦。過去,受到視野和活動範圍的局限,人們隻看到自己頭頂上的那片天,隻認識腳底下的那片地,因此才有了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之分。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治理的改革創新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而人類的不斷自我覺醒則加快了社會前進的步伐。人們逐漸意識到,不論身處何地,我們始終頭頂同一片天空,腳踏同一個地球。於是我們恍然大悟,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東方還是西方,天地從來就是一體,全人類的命運從來都是相互交織、相互羈絆、相互依存、一路同行。

如果說“敦煌星圖”代表著“天”,“四海總圖”代表著“地”,那麼它們的結合則暗喻中西合璧,縱橫古今,朗朗乾坤,天地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每一個地球人的歸宿。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我們期待五洲四海的人們,攜起手來共創美好的世界。機緣巧合,我選擇了五洲傳播出版社,希望把《人類命運:治理簡史》傳播到五大洲、四大洋。

2018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