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嶽南先生是在1996年國家組織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學術討論會上才真正相識的,當時他是夏商周斷代工程辦公室所批準允許的唯一一位全程采訪並執筆寫作這一“工程”的記者兼作家。在“工程”研究論證的五年多來,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相識相知並在心靈上有所溝通。其間陸續讀過嶽南本人或他和他的朋友合寫的、在社會上流傳甚廣並好評如潮的《風雪定陵》《萬世法門》《複活的軍團》等描寫考古發現、發掘的紀實文學作品,我感觸良多。
通過交談得知,嶽南並不是學曆史或考古出身,他在大學攻讀的專業是文藝學。但由於自小對曆史、考古有很大的興趣,加上後來在北京求學有了一些條件和機遇,他自1990年便開始有意識地接觸曆史文物考古界,並試著把曆史文物考古與文學結合起來開始寫作,結果取得了較大的成功。這種走史學、考古學、文學相結合的路子創作出來的精神作品,被國內外評論界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文學”,而嶽南和與他合著這一批作品的朋友,也自然地成為中國開“考古文學”先河的第一批作家。從他初次嚐試到現在已逾十幾年,現仍在考古與曆史這個園地和這方沃土裏樂此不疲地來回奔波,並一直筆耕不輟。從嶽南的創作體裁、創作方向與矢誌不移的創作精神以及所取得的累累碩果來看,我得到一個體會,即古人所說的學貴有繼,學貴有恒,學貴有誌。而重要的是誌,但誌在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作為人,必須有誌,必須是一個有誌於將整個身心投入事業的人,才能耿耿忠心結出豐碩的成果。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凡有心誌的人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創造出一番大輝煌來,這部作品的出版,或許就是有誌者事竟成的再次印證和權威詮釋吧。
【簡介】鄒衡(1927—2005),湖南省澧縣人,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1949年轉入史學係,1952年畢業後作為北大即將成立的考古專業第一位研究生,師從著名考古學家郭寶鈞攻讀考古學副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商周考古的學習與研究。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參加、主持鄭州二裏崗,河北邯鄲澗溝、龜台寺,洛陽南王灣、東幹溝,山東省臨淄故城,北京房山琉璃河劉李店、董家林,湖北省黃陂盤龍城,山西省天馬-曲村,陝西省扶風壹家堡等遺址的調查與發掘。主要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另有專著《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天馬-曲村》等。其中《天馬-曲村》獲美國華盛頓沙可樂、佛利爾國立藝術館及日本京都大都會遠東藝術研究中心評選的東亞藝術史最佳著作“島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