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惠民縣為了爭奪孫武故裏的所有權,於1989年專門召開“國際學術會議”並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之後,山東省菏澤地區部分主要當權者經謀略班子的暗中指點,認為在上邊已經提倡開放搞活的大好形勢下,利用孫子的幽靈發一筆橫財的時機來臨了。於是,他們迅速擼起袖子要確定孫臏當年親自策劃和指揮的桂陵之戰戰址的具體位置,以便在旅遊開發事業中更有效地發揮名人和知名品牌的雙效應。按照這個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菏澤地區行署出麵組織召開了“桂陵之戰研討會”,就在這次會議上,應邀而來的專家學者根據原來流傳的記載,結合新出土的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經過一番熱烈而友好的探討、論爭,最後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做出了桂陵之戰發生的確切地點就在今菏澤牡丹園一帶的結論。這個地點的確定,為每年春天著名的菏澤牡丹花開之時,遊客們在觀畢豔麗的牡丹之後,順便到桂陵之戰戰址參觀遊覽提供了一舉兩得的便利條件。
會議期間,一部分專家學者覺得僅僅確定一個桂陵之戰戰址並不過癮,表示對孫臏故裏究竟在哪裏的問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安作璋就曾多次向菏澤市社科聯負責人嘮叨說,銀雀山漢簡中的《孫臏兵法》為孫臏故裏到底在哪裏的問題,又提供了新的線索,而在鄄城、鄆城一帶有關孫臏的傳說很多,若把二者結合起來看,孫臏的故鄉可能就在這裏,希望菏澤方麵能組織人員做一些調查研究,弄點可靠的材料,為日後正式確定孫臏故裏,更有效地旅遊開發、招商引資、開放搞活、振興當地經濟服務。1990年初,山東大學曆史係教授王先進,以書麵形式轉告菏澤地區社會科學聯合會,說是據自己多年的調查考證,已將孫臏故裏圈定在今鄄城縣東北部一帶十幾公裏的範圍之內,希望社科聯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聯係,在這一帶做更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以確定真偽。
山東省鄄城縣孫花園村外荒蕪的土地上正在大興土木,欲建造以孫臏為中心的主題公園,期待海內外大批遊客前來奠拜孫臏,同時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作者攝)
菏澤地區社科聯聞訊後,覺得此事有些意思並有操作的可能,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明確記載孫臏生於阿、鄄之間。很久以來,在鄄城甚至整個菏澤地區民間有許多關於孫臏的故事流傳,其中有不少流傳廣泛深遠。很有必要到當地跑一跑,做些調查了解。不管這些故事是真是假,都算得上是一個跟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科研成果。經過研究,此事作為一個學術課題列入當年的科研計劃,並報請菏澤地委、行署批準後,與鄄城縣委、縣政府取得了聯係。此時鄄城縣有關方麵的領導人,正為如何振興當地經濟摸不著門道,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樣團團亂轉,在偶然聽取了社科聯領導者的鼓動後,認為這個招數也不失為一劑良藥,此事一旦折騰起來並取得成功,將標誌著在魯西南這塊以造反名世的山東省最為貧困落後的地盤上,打響了旅遊開發的第一槍。說不定會一夜暴富,從鄄城縣地麵上空突然竄出一顆經濟衛星扶搖衝天,照亮中國甚至是整個地球。於是,在地區黨政部門陳興之、段連湘、管元道、常貴民等大小官員的共同支持和操作下,專門組織了一個以社科聯為主的課題組進行調查研究。這個課題組在鄄城縣委宣傳部、縣政協文史委、文化局、檔案局、縣誌辦有關人員朱亞非、孫世民、吳良訓等人具體參與協助下,於1991年年初正式掛牌開張。工作人員除搜集、查尋流傳的有關文獻和地方誌等材料外,還拿出相當大的精力根據新出土的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提供的蛛絲馬跡,深入基層鄉鎮和村莊展開了大規模的拉網,或稱作地毯式的調查。
據傳,來到山東鄄城的孫臏後代分布圖(鄄城縣委宣傳部提供)
到了這一年的六月份,課題組人員王忠美、周方林、閆殿芳等於《濮州誌》卷六中,偶然發現了列有孫臏條的傳記,這個記載說孫臏為濮州人氏。查史料可知,當時的濮州轄今河南範縣、濮陽一部分和鄄城縣,既然司馬遷說“臏生阿、鄄之間”,其出生地即為今鄄城一帶似無可爭議。在得到這條信息後,課題組人員繼續在《濮州誌》中搜索,並找到了一處有關孫臏牛舔碑的記載:“邑之東南七十裏水堡鎮,有牛舔碑……相傳孫臏曾流息於此,係牛碑上……”王忠美等認為這條線索頗有些價值,便到鄄城、鄆城交界處的水堡進行了專門調查。在調查中,聽到不少有關孫臏的傳說,根據記載和傳說,課題組把搜索目標集中在這一帶,而這一帶也正是此前山東大學教授王先進所圈定的十幾公裏的鄄城地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調查還真有了不同凡響的收獲。在水堡鄰村有一個叫作孫花園的村莊,相傳為孫臏晚年退隱著書之處。查其孫氏族人,皆稱始祖為孫臏,但究其源流,知此村孫姓為五十四世祖孫浚從南邊十裏的孫老家搬來。課題組人員聽後大喜,順藤摸瓜,一路追蹤來到了位於鄄城縣東北四十裏的紅船鎮孫老家展開調查。經詢問,此村是個擁有二千三百餘人的大村,村民95%姓孫,問起孫臏的名號,無論老幼皆異口同聲地喊為始祖。直到現在,村中仍保留著一座孫氏祠堂,逢年過節,他們便請上孫臏的牌位進行祭奉。除此之外,村中的一塊“村名碑”也有關於孫臏的記載。孫姓族人對課題組人員講,孫臏是孫姓的始祖,出生於孫老家,他是孫武的曾孫。孫武的祖父名書、祖叔名恒,由齊景公賜姓孫。孫武的孫子孫操即孫臏的父親以打鐵為業,後來流落到今孫老家。當時,此地為冷家村,孫氏在村西居住,以後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冷家村逐步演變為孫老家。課題組人員認為宋代歐陽修等人撰寫的《新唐書·宰相世係表》和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均有同一內容的記載:孫武之祖田書“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孫老家所傳賜姓之說,與之相符,應比較可信。司馬遷所著《史記》載:“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老家孫氏家族的傳說與此也比較相符。由此,課題組人員初步斷定,孫老家之孫氏家族與孫臏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