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銀雀山漢墓原址已經建成了一個專題性的竹簡博物館,那麼在這個遺址中出土的竹簡就理應回到其老家接受八方來客的檢閱。正如同建起寺廟就得有和尚一樣的道理。但遺憾的是,當臨沂方麵派人到山東省博物館交涉,並提出了請銀雀山漢墓竹簡回家時,卻遭到了對方的斷然拒絕。按對方的理論,銀雀山漢墓竹簡如同一個人見人愛的黃花大閨女,已從她姥姥家出嫁到了新的婆家。盡管當時婆家未拿一分錢的彩禮作為對她姥姥門上的回報,但婆家畢竟是豪門大戶,能娶這麼一個從山溝桃源裏出來的地方媳婦,那也算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兩相情願的美事。事隔這麼多年,娶來的媳婦也在家中有板有眼地過起了小日子,並做起了親自出麵對外接待賺錢的工作,那麼就應該在婆家好好待下去,怎麼能再想著回她姥姥家那個世外桃源中去呢?還是免了罷。
為此,頗不服氣的臨沂方麵再派人找省裏有關方麵的高官要員出麵協調,堅決要求這個當年沂蒙山的黃花大閨女,現在出嫁的小媳婦跟對方離婚,重返沂蒙山區她姥姥家過日子。
在這種強烈要求下,省裏有關部門的領導人出麵做了調解,但最後協調的結果是,臨沂方麵隻得到了在省考古所文光閣三樓存放的那堆早已蛻變得像老樹皮一樣的漆木器和脫了彩繪的陶俑陶罐陶盆等無足輕重的器物,真正價值連城的竹簡書和獨一無二的《元光元年曆譜》,一直深藏於省博物館的密室裏不得移交。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長郭文澤(右)、書記杜學民(左)向作者講述當年發掘漢墓與省、地、縣三家爭奪《孫子兵法》漢簡的情形,以及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與愛恨情仇(楊玲 攝)
在臨沂竹簡博物館已經開放,而省博物館仍拒絕交出竹書的情況下,於萬般無奈之中,臨沂方麵隻得用複製品代替真品進行展覽。但每當有前來參觀的各方人士問及竹簡是真品還是假冒偽劣的產品時,陪同的講解人員便陷入一種極其尷尬的境地。於是,既不甘心又氣不過的臨沂方麵,決定不再受這個窩囊氣,豁出去,堅決要討個說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從此開始與省博物館方麵圍繞著銀雀山漢墓竹簡書到底歸於何處的問題,又展開了一場無休無止的漫長的拉鋸戰。交戰雙方都窮盡人生智慧想把對方製服,從而達到單方勝利,或雙方罷戰講和的目的,但這個願望卻遲遲得不到實現。省博物館一直采取守城之勢,臨沂方麵一直采取戰略進攻的態勢,無奈省博物館具有銅牆鐵壁、堅不可摧之險固,盡管臨沂方麵一度士氣高昂、攻勢淩厲,但幾百個回合下來,當初形成的戰略格局仍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2000年11月12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攜夫人來到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視察,鑒於省、地雙方十餘年來一直為竹簡的歸屬問題爭吵不休,戰鬥不止,為防止出現總理不願看到的場麵或不願聽到的言辭,也為了能蒙混過關與防止節外生枝,省、地有關部門領導人專門對博物館領導和職員下達了強硬命令,即一切接待人等及閑雜人員,都不得擅自向總理提出所展出的竹簡是複製品這一敏感的話題。
當這個命令下達到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後,館領導人憑著多年的接待經驗,深知在沂蒙山或整個中國,哪些人可以稀裏糊塗地蒙混過關,哪些人是絕對含糊不得的,有些人你即使想瞞也是瞞不住的等生活經驗,提出了“要是總理問起這竹簡是真是假,我們怎麼回答”的問題。製定指令的領導人麵對這個難題,思考了許久,便答複道:“要是真問起來,你們就看情況回答吧。”言外之意是愛咋弄咋弄,弄出是非與我無關。有了這條可以自由舒展的規定,博物館人員感到心情輕鬆了許多。
果然不出所料,朱總理來館後,在視察中竟真的問起竹簡真假來,博物館的陪同人員本著前兩年某地那個鄉長說過的“我跟總理說實話”的精神,做了如實回答,並趁機提出了請總理出麵幹涉,讓真正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回姥姥家的要求。總理聽罷,便對身邊陪同的大員們說道:“今天省長、書記都在這裏,你們看是不是可以請回來,讓竹簡回家?”陪同的大員們更深知此題之難難於上青天,盡管整得後腦瓜子生痛,但還是整不明白是該請還是不該請,是放到婆婆家還是姥姥家,是放在濟南還是放在臨沂,最後隻是表情木然,不知其所雲又不知其所以雲地胡亂點了幾下頭,似是而非地“嗯”“哦”幾聲,在讓現場所有的人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同時,這個問題也算是有了一個看似沒有,但又感覺確實是有的、典型的、東方黃老哲學式的答複。
再之後,銀雀山竹簡博物館的領導和職員們,又圍繞著竹簡回姥姥家的問題做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努力。2002年10月,由博物館具體操作,臨沂市政府部門支持,共同組織召開了“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三十周年紀念大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前會後和會議期間,博物館與市文化部門的領導人,對博物館未來的建設做出了新的頗具氣魄的宏偉構想,並為此做出過重大努力。關於眾所矚目,也是最令沂蒙人民耿耿於懷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兵書最終歸屬權的交鋒——這個共和國總理都沒能解決的問題,還要長久地持續下去。隻是沒有人真正知道和預測得出,在這種社會體製和人事關係盤根錯節的中國,這個“長久”到底是怎樣的長,怎樣的久,或許就如同中國人慣常說的那個地老天荒中的天長地久吧。
盡管如此,臨沂方麵的有關領導者和文化部門相關的幹部職工,在不放棄追索《孫子兵法》等竹簡的同時,也在加強各方麵的建設與改進。竹簡博物館自建成後,已接待國內外遊客五十萬人次、著名國際友人及專家學者三千餘人次,並連續承辦了兩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就在銀雀山漢墓兵書出土三十周年紀念大會前夕,臨沂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專題會議,對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的擴建、門前大道的開通、建設原簡廳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並擬於會議後短時間內付諸實施。也許不遠的將來,人們就會看到幾十年來所期盼的結果。
——曆史在耐心地等待著。
2002年6月—2003年5月一稿
2011年6月修訂於北京逸園
山東省博物館的李淑華(右),同作者介紹漢簡《孫子兵法》等竹書的保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