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長:鄧楠 國家科委副主任

副組長:陳佳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副主任(後晉升為主任)

成員:韋鈺 國家教委副主任

路甬祥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後晉升為院長)

滕藤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後改為繼任副院長江藍生)

張德勤 國家文物局局長(後改為繼任局長張文彬)

劉恕 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

甘師俊 國家科委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後改為繼任司長劉燕華)

三、聘任李學勤等四人為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並由領導小組聘任相關學科專家成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負責組織科研工作。專家組組長由李學勤擔任,仇士華等三人任副組長。其成員和學科構成為:

李學勤 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仇士華 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李伯謙 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

席澤宗 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院士

四、為保證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工作如期完成,由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共同安排經費900萬元人民幣,另由財政部自1996年至1999年,每年撥款100萬元支持。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提出,意味著中華民族對悠久文明史的認識將進一步深化。對學術界而言,這將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重任,而這項任務一旦實施,將立刻成為普遍牽動海內外中華民族子孫情感的大事。因此,這次會議之後,為了聆聽社會各界的心聲,宋健不斷地致函國內外所熟悉的科學界前輩和朋友,對這一項目進行探討、論證。當他得知正在上海養病的前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活動家、當代史學巨擘周穀城身體漸漸康複後,便致函問候並報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有關事宜。信函的原文是:

李鐵映、宋健(前排左六、七)與“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及專家組成員合影於中南海會議室

周穀老:

知您大為康複,科學界不勝欣慰,故以崇敬之誠,冒昧報訴近事如下:

為推動中國古代史的係統研究,促進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擬於“九五”發起“夏商周斷代工程”,將中國古代紀元推至夏初,比2000年前司馬遷所記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推1400年,以縮短中國古代史與埃及學、亞述學等差距。自然科學,特別是天文學、放射性物理學等可能大規模介入並提供幫助。古書古跡關於天文現象記錄,可成為新一輪研究起點,精密確定夏初(“五星聯珠”)、周初(“一日再旦”)的紀元。碳14斷代有可能精確測定殷墟、鄭州商城的年代。物理學家告,精度可達±20年。此項工程的完成,可能補足中國古代史研究之遺闕,從而減少“疑古”的範圍。已聘請四位首席科學家,另邀當代少長群賢,參與工作。期望“九五”完成,公諸於世。

現奉上《會議紀要》一份,呈您閱示。仰慕中國史和世界史研究的先驅和巨擘,佇望得到您的指點。

時值嚴冬,衷望為國珍攝。敬祝跨越三紀,益壽齊彭,創科學時代之新峰。

敬頌大安

宋健 1996年元月廿日

周穀城在接到信函後,以極度的欣喜之情抱病複函:

尊敬的宋主委:

承賜教言,無上榮幸。茲特不揣冒昧,略抒喜悅之意:(1)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偉大。過去無人敢提,今天主委宋公,高瞻遠矚,言近旨遠,登高一呼,史學界皆大歡喜。穀城堅決擁護。(2)將古史年代向上延伸至夏初,令人敬服。過去如講向上延伸,定遭打擊,今則可以暢所欲言矣。(3)所有工作難度都大,但自然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家合力攻關,政府支持,不出數年之後,當有大成。先此預祝,謹致敬禮。

周穀城上 1996年2月於滬

從兩人往複的函件中可以看到,宋健在字裏行間無不透露著自己的真摯與誠懇,已是99歲高齡的史學大師周穀城,則對這項工程能夠實施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可以說,周穀城對這項工程的前景是滿懷信心與希望的。遺憾的是,這位著名的曆史學家、傑出的愛國民主戰士和社會活動家,未能親眼看到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於1996年11月10日在上海逝世。

1996年3月,宋健將自己所作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意義的《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第五次修訂稿,交由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孔德湧,轉致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係主任、著名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征求這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對文稿和開展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意見和建議。張光直於4月4日複函孔德湧,稱宋健的文稿“是我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範圍裏所看到的文章中最有氣魄的一篇”。對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看法,張光直直言不諱地發表了自己的見地:“這個題目……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做的,隻有靠國家的力量,組織徹底研究三代年代的財力和人力資源,才能解決古史研究中最令人迷茫的一些問題,而在這些問題中,最巨大的、最關鍵性的一把鑰匙,就是宋博士提出來的年代學。……我對這個主張舉雙手讚成。”

1996年4月24日,剛剛獲得國際亞洲研究的最高獎——1996年度亞洲研究傑出貢獻獎(AAS獎)的張光直,來到北京進行學術訪問。4月26日,受宋健的邀請,張光直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李學勤、席澤宗、張長壽等學者的陪同下,在中南海紫光閣與宋健會見,並著重就夏商周斷代工程如何具體實施的若幹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張光直認為中國政府決定即將把夏商周斷代工程納為“九五”計劃重中之重的科研項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並預言,隻要中國的學術界通力合作,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做,一定會在古史年代學的研究中有突破性的貢獻。

張光直訪問中國大陸期間與學者交流

在探討中,張光直通過自己對中國古代考古學和古史方麵的研究成果,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涉及的三代年代的始年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關於商周分界,也就是古史研究中爭論最多的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張光直認為這個年代既是周朝的起始年代,也是判斷夏、商年代的基礎,是“工程”中的大關鍵。這個年代自漢代劉歆之後產生了幾十種不同的說法,中間相差一百多年。之所以導致不同的說法,是因為研究者所依據的材料本身未能相互支持,因此,這些材料中必然存在一些錯誤的記錄。而這種錯誤的產生,至少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是出於政治目的的作偽,一是文獻流傳過程中的訛誤。按常規,出土的甲骨材料一般不會錯,但後人對甲骨記錄的理解和推算方法卻有分歧。理解不同,方法不同,其推算出的結果也就有了差異。即將全麵展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應該對這些分歧分別給予推算,並以推算的結果與其他相關的材料相驗證,找出彼此不合的材料,努力探明其不合的原因,逐步排除錯誤的數據。這樣的研究,有產生各種數據彼此相符的可能,即便不能產生,中國古代文明年代學也可以達到比兩河流域、埃及、印度還要清楚和詳細的程度。

從張光直的談話中可以看出,這位著名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前景,同史學界前輩周穀城一樣,同樣充滿了信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