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公柔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劉次沅 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研究員
陳美東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彭裕商 四川大學曆史係教授
林誌純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
吳振武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
劉雨 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研究員
羅新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黃天樹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
蔣漢英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張強 東北師範大學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
吳宇虹 東北師範大學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
劉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博士
為協助專家組進行項目的總體設計和實施中的組織協調,經夏商周斷代工程領導小組批準,設立以曆史學家朱學文為主任,周年昌為專家組秘書長,王肅端、王正、徐俊為副主任,江林昌、徐鳳先為學術秘書的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及有關工作。
1996年4月2日,經四位首席科學家修改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討論稿),再次提交領導小組審查。
宋健(前執筆者)在“工程”專家組成員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安金槐等人陪同下,考察鄭州商城發掘成果
自4月8日至5月8日,李學勤陸續召集五次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及擴大會議,對“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從不同的方麵和角度又做了修訂。
1996年5月15日,《夏商周斷代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經19位國內頂尖學者、專家評審,得以通過。
1996年5月16日,李鐵映、宋健在中南海主持夏商周斷代工程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夏商周斷代工程領導小組、專家組、項目辦公室以及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近五十人。李鐵映、宋健聽取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領導小組組長鄧楠、專家組組長李學勤等有關人員的彙報,並為參加工程的21位專家組成員頒發了聘書。會上,宋健做了題為《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長篇報告。在這篇氣勢恢宏的報告中,宋健指出,“中國的曆史科學要想在世界上獲得其應有的地位,中國的曆史學家首先要站起來,要敢於做大題目,使曆史科學成為中華民族的支柱性科學,而夏商周斷代工程可能正是一種綱領性的工作。20世紀即將結束,我們不能把古史上的迷茫就這樣傳給下一代。晚清封建帝製崩潰的一百多年來,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四十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國的古代史研究已取得極其豐富的成就,處於世紀之交的‘九五’期間,應該做一個總結,對三代紀年這個關鍵問題歸納出一個輪廓”。
對工程的具體實施,宋健還向與會者提出了自己的四點建議:
第一,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精力於關鍵問題。五千年的文明史,淵邃浩瀚,是長遠的研究對象,有取之不盡的研究題材。當前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是三代紀年問題,欲五年完成,時間很短。應集中精力總結近幾十年考古發掘、甲骨文、金文、簡帛等新的考古和曆史科學研究成就。必要時,可部署新的發掘,對重點遺跡文物,集中力量進行研究。當前資源有限,須有效利用。麵不宜鋪得太大,可有可無的項目暫時不做。對主題關係不大的研究、試驗、發掘等可留給後人,他們會做得更好。
第二,提倡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毫無疑問,完成此“工程”主要靠曆史和考古學家,自然科學有關專業應參與協同。可綜合調度使用我國已建成的物理、化學、地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現代設施。除確係必要者外,能不新建的不必新建。計劃定得太大,會影響預定目標的實現。
第三,實施斷代工程,宜集中注意力於任務目標,不再引發大的辯論。
第四,堅持重大科學問題上的民主集中製原則。“工程”後期,每一個工作組都應提一份研究報告,再由專家組在首席科學家的主持下,提出綜合報告。報告應盡量達成一致意見,如有異議,允許保留,不必強求一致,以多數通過為準,然後提交全國性學術團體討論,多數通過後發布,報國家備案。最後,宋健援引國際地質學斷代標準文件的起草、討論和通過發布的程序,解釋了“重大科學問題上民主集中製”的意義,說明這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雖不是“最後的真理”,但既可對中國古代史最新研究做一個總結,也可為今後國內外的曆史研究、教學和社會各方麵提供一個到目前為止比較可靠的、可使用的係統紀年。如果以後有新的發現、新的證據或新的研究結果,隨時可以通過類似程序予以修改,向全社會公布新表。這個做法既符合學術民主精神和“雙百”方針,也符合重大科學決策上的民主集中製原則。而中國的曆史科學也就能夠在統一社會文化、教育以至政治、外交事務等方麵提供比較可靠的科學依據。
繼宋健之後,李鐵映滿懷激情和信心地講道:“解釋曆史的疑團,撥亮曆史明燈,使中華民族的曆史更輝煌,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自信心,是這一項目的意義之一。從各種條件來看,現在我們有大量的考古發掘成果,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又有國外的研究可以借鑒,我們的條件不比德國人研究埃及史的條件更差,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完成這一課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創新本身也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夏商周斷代問題,兩千多年來沒有得到解決,說明它有難度,所以,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方法上,都要去掉一切迷信和一切因循守舊,在‘工程’開始之時,就要有一種大無畏的科學精神,開拓這一研究的新局麵……”
5月16日的會議,標誌著夏商周斷代工程全麵啟動。古老的中華文明將以此為新的基點,在時代的呼喚與研究者的汗水中逐漸顯現出它那驚天動地的廬山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