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最後,林誌純等人表達了自己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信心和勇氣:“埃及象形文字、蘇美爾-阿卡德楔形文字等等外國古文字,的確是難學的文字,對不同語言文化傳統的學者尤其如此。但這些古文字都經一二百年來或至少數十年來西方學者的鑽研努力,讀解之法早已成規。我們今天來學習,入門既不難,深入鑽研也不是不可能得到效果。關鍵在於搜求必要的資料,立誌攻堅,以嚴密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參照我們研究本國古文字和古文化的經驗,經過努力,完全有可能為西方古典曆史學科在我國的空白補缺……”
這篇極具遠見卓識的文章的發表,在史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並得到了相關學科專家的支持。1988年,國家教委下達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名單時,專門指定東北師範大學為“世界上古、中古史重點學科點”,長期聘請外國專家來華講授埃及學、亞述學、赫梯學、西方古典學以及各種古文字學。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國自己的掌握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和希臘文字、拉丁文字的學者,這些學者大都在本校或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從事古代近東或西方古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國內尚無其他學科點可與之匹敵的優勢,夏商周斷代工程才把“世界諸古代文明年代學研究的曆史與現狀”專題重任,交付給以林誌純教授為首的眾位專家研究。顯而易見的是,這項任務的交付,除了是“工程”的信任,也是對承擔這項任務的專家、學者一次整體實力的檢驗。
那麼,世界諸古代文明年代學研究的狀況究竟如何?它對中國即將全麵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會給予怎樣的啟示?參與工程的專家、學者們,將從林誌純等人的研究成果中有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