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觀園竟建作了清照的家(1)(2 / 3)

原來,清照的歸來堂之“西方”四十裏,有個黑山(與賈府的莊頭烏進孝那個農莊“黑山村”同名)。青州黑山之石並非黑色,亦不能畫眉,然因這“黑”字,說它“可代畫眉之墨”想也無礙。

雪芹說鴛鴦的父親名叫“金彩”時,批書人就道:

姓金名彩,由‘鴛鴦’二字化出,因文而生文也。

庚辰

雪芹寫至“孝慈縣”,批書人又道:隨事命名。

庚辰

故雪芹又管那送東西的媽媽,叫“宋(送)媽”,管竹子的,叫“祝(竹)媽”。

彼時,雪芹因黑山之“黑”“隨事命名”“因文而生文”,說黑山石可以代墨,又有何不可,有何不宜?

青州因有清照的歸來堂,且留有她二十個春秋的年華。清照南渡之後,不僅未有一日忘卻青州,反而越發以青州人自居。在清照那裏,歸來堂是她心神的家,青州則是放大了的歸來堂。雪芹正是為清照重建家園來的,因就說啥也離不得“青州”。

“黑山”二字,除了相關著“青州”外,還隱著一件秘事。

天下有一種奇石叫“紅絲石”,一旦製為硯便是珍寶。這石就出在青州黑山。唐代書家柳公權曾道:

蓄硯以青州黑山為第一。

《論硯》

宋人李石亦道:

天下名硯四十有餘,青州紅絲石第一。

《續博物誌》

著名的蘇易簡也疾聲讚賞:

天下名硯四十餘品,以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第一。

《硯譜》

姚寬亦不示弱:

柳公權喜用青州紅絲硯,南唐猶重之。

歐陽公《硯譜》以青州紅絲硯為第一。

《西溪叢話》

曹寅是傳說的雪芹的祖父,這人也說過:

紅絲石為天下第一石。

《硯箋》

再看幾句評說清照的:

宋人王灼說她:“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碧雞漫誌》)

明人徐士俊論詞時說:“餘謂正宗易安第一。”(《古今詞》)

楊慎也說她:“名媛中自是第一。”(《草堂詩餘》)

陳宏緒幹脆說她:“稱古今才婦第一,不虛也。”(《寒夜錄》)

真是巧極。紅絲石是個“第一”的,清照也是“第一”的。

再說紅絲石的品行,自是更有奇異。宋人唐詢道:

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硯,人罕有識者。

此石之至靈者,非他石可與較,故列之於首。

《硯錄》

便是清照直與紅絲無涉,僅這“非他石可與較,故列之於首”的“至靈”者,與清照同出青州這一契合,以雪芹慣用的法子,似竹子比黛玉、仙鶴比湘雲一般,再以紅絲比清照,不也甚妥嗎?況清照那“漱玉”的原版,就是“漱石”。

至此,那寶玉的怪語,大約就可謂不怪了罷。

雪芹既發現了紅絲石這個寶物,他會輕易撩開手嗎?

世人皆知,“石之美者”謂之玉(《說文》)。現就看看紅絲石美是不美。宋人唐詢又說:

紅絲石華縟密致,皆極其妍。

既加鐫鑿,其聲清悅。

其質之華澤,殊非耳目之所聞見。

紅絲硯……色若晚霞,絲若雞血,

堅而不脆,硬而不滑,

手握似有溫柔感,

輕敲則響聲清脆,

發墨好且如漆色,

不損筆毛,溫如良玉。

《硯錄》

與唐詢同時的王辟之,詳記了紅絲石的形容:

其理紅黃相參,

紋如林木,

或如月暈,

或如山峰,

或如雲霧花卉。

《澠水燕談錄》

這麼優異的紅絲石,又“妍”,又“華澤”,又“溫柔”,還不是“石之美者”嗎?況且,唐詢早就評價它“溫如良玉”了。不僅是玉,還比得上“良玉”呢。趕巧的是,唐詢還說紅絲石“至靈”,賈寶玉的“命根子”正是叫“通靈寶玉”。難道,這寶兄弟“落草時從他口裏掏出來的”,就是紅絲石嗎?

且看那通靈玉是啥樣的。

鶯兒為寶玉的通靈玉打絡子時,寶釵曾道:“若用雜色斷然使不得,大紅又犯了色,黃的又不起眼……”

說得多好!

“雜色斷然使不得”——紅絲石“紋如林木,或如月暈,或如山峰,或如雲霧花卉”,早已夠“雜”了。那絡子再用雜色,如何使得?

“大紅又犯了色”——紅絲石“絲若雞血”,可不就是大紅色。

“黃的又不起眼”——紅絲石正是“紅黃相參”,絡子再黃了,哪裏還起眼呢?

雪芹還說那玉:“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

看看唐詢說的紅絲石,“華縟密致,皆極其妍”,“華”是美麗而又光彩,“縟”是繁密的彩飾。隻此一句,就與那通靈玉極貼了,何況雪芹說的“燦若明霞”與唐詢的“色若晚霞”,簡直就是異口同聲。

諸君,快說那通靈寶玉就是歸來堂之鄉的紅絲石吧。

然那紅絲石且不僅如此。

賈政製燈謎時,說硯台:

身自端方,

體自堅硬。

雖不能言,

有言必應。

二十二回

批書人遂道:

“必”字隱“筆”字。妙極,妙極!

庚辰

更妙的還有呢。唐詢說過,紅絲硯“堅而不脆,硬而不滑”。“堅”與“硬”原是紅絲石的秉性。賈政說的“體自堅硬”,可不就是紅絲硯?

據此,大荒山下,那一大塊“字跡分明,編述曆曆”的石頭,不也是紅絲石麼。因它“有言”,方被“從頭至尾抄錄回來”,這卻正是“筆應”呢。

還有,雪芹說那石頭“靈性已通”,難道就沒有“通”到紅絲石那“至靈”的地步?

雪芹遂又說道:

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

一回

“縮成扇墜大小”的,就是寶玉的通靈玉,即紅絲石,未縮之前必定也是罷。

因此,雪芹開篇時所言,“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可是這意思不正是:故將寫清照這件真事隱瞞下去,而借“至靈”的紅絲石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