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大觀園竟建作了清照的家(3)(1 / 3)

站立在怡紅院裏了?

瀟湘館裏有那麼多清照的東西,怡紅院裏也有嗎?

便是在瞧不起文化的時代,不曉得“綠肥紅瘦”的都不多。雪芹那時,這四字就更似清照的一個雅號了。雪芹正是得了這個抓尋,且以六迭遞進的法子,將怡紅院裏的海棠花兒渲染得入於了神化。

先是序曲,賈政一行“繞著碧桃花,穿過一層竹籬花障編就的月洞門,俄見粉牆環護,綠柳周垂”。

次是點襯,即院內的“遊廊相接”“幾塊山石”和“數本芭蕉”。

三是曙光之後,太陽現出:“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

何其絢麗奪目。隨之便是第四迭:“好花,好花!從來也見過許多海棠,哪裏有這樣妙的。”

第五是“眾人讚道”之後,賈政的逆筆:“這叫作‘女兒棠’,乃是外國之種。俗傳係出‘女兒國’中,雲彼國此種最盛,亦荒唐不經之說罷了。”

這便有了第六迭,寶玉的慷慨陳詞:“大約騷人詠士,以此花之色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大近乎閨閣風度,所以以‘女兒’命名。想因被世間俗惡聽了,他便以野史纂入為證,以俗傳俗,以訛傳訛,都認真了。”

於此六迭之後,這海棠花在“佳木蘢蔥,奇花閃灼”的大觀園裏,也便冠壓群芳,再沒有一棵花兒越過它的頭裏去了。

然而,寶玉之言卻令人捏了一把汗。他批他爹方才的話是,“世間俗惡”的“以俗傳俗,以訛傳訛”。

倘或父子如友,寶玉這般言辭也就罷了。且看不久之後,賈政欲告訴寶玉,讓他住進大觀園那時。他正在賈母處,“喜得無可不可”,“忽見丫鬟來說‘老爺叫寶玉’。寶玉聽了,好似打了個焦雷,登時掃去興頭,臉上轉了顏色,便拉著賈母扭的好似扭股兒糖一般,殺死不敢去。”

這會子卻拿著女兒棠硬掰起老爺來,寶玉竟是哪來的膽兒呢?

原來,他這個重要講話太重要,因便“殺死”也要講。

清照在《如夢令》裏說“綠肥紅瘦”那時,她的樣子是“濃睡不消殘酒”——醉眼雖睜,睡意未醒,軟綿綿、嬌微微、病懨懨——這就叫人分不清了,到底是海棠花兒似閨閣呢,還是清照這閨閣似於海棠花?即到底是誰“綠肥紅瘦”?

寶玉卻明確指出,海棠花兒“輕弱似扶病,大近乎閨閣風度”。

然而僅此還不夠,他隨之又特別指出:“此處蕉、棠兩植,其意暗蓄‘紅’‘綠’二字在內。”

他即題額“紅香綠玉”。元妃又改了“怡紅快綠”。批書人遂道“紅稀綠瘦”。書裏書外,無不緊扣“紅”與“綠”——清照那“綠肥紅瘦”的幽香,竟是這麼的濃!

至此,是不是這海棠花兒就以清照的閨閣風度,站立在怡紅院裏了?

清照還有一個癖好,收藏古物。恰恰明誠也好。因此那古董,就成了他二人的同道。清照的《金石錄後序》裏說,在汴京時,她隻要見到“古今名人書畫”,或“一代奇器”,勢必拿下。回歸青州後,更是“仰取俯拾”。“每獲一書”,即與明誠“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倘或得到“書畫彝鼎”,便“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

可見那古董,為清照帶來了許多怡然的日子。

那麼,歸來堂裏的這類寶物有多少呢?清照說過兩個數兒:先是明誠南下時,載走“十五車”;然後清照離開青州時,隻帶了一些細軟,遂將剩下的鎖起來,“用屋十餘間”。

那麼多的寶物,早已是歸來堂的本色。這大觀園裏若是缺失了,也就忒不像了。或許雪芹正是這般想的,因此才有了怡紅院房內,那“與別處不同”的收拾:

原來四麵皆是雕空玲瓏木板……一槅一槅,或有貯書處,或有設鼎處,或安置筆硯處,或供花設瓶、安放盆景處。其槅各式各樣,或天圓地方,或葵花蕉葉,或連環半璧。真是花團錦簇,剔透玲瓏。倏爾五色紗糊就,竟係小窗。倏爾彩綾輕覆,竟係幽戶。且滿牆滿壁,皆係隨依古董玩器之形摳成的槽子。諸如琴、劍、懸瓶、桌屏之類,雖懸於壁,卻都是與壁相平的。

這哪裏像個住人的地兒,簡直是個“古董玩器”的展示廳。

然至細想,不如此又如何與那“十五車”加“十幾間”,對得起景呢?

至於歸來堂的古物奇器如何放置,清照說了,“幾案羅列,枕席枕藉”“盈箱溢篋”。就是不管高桌矮桌,都陳列滿了;便是床榻上,也縱橫交錯地躺臥著許多;無論木箱子、竹箱子,全都裝得滿滿的。

這又分明是放置得有些零亂。

是否因了這緣故,雪芹便要為之歸整一下。於是,怡紅院房中的四麵,就裝修上了“雕空玲瓏木板”,再間成“一槅一槅”的。並分門別類,“或有貯書處,或有設鼎處,或安置筆硯處,或供花設瓶、安放盆景處”。這就不至於“枕席枕藉”“盈箱溢篋”了。

更令人喜的是那槅子造得匠心獨具,“或天圓地方,或葵花蕉葉,或連環半璧”,而且,“皆係隨依古董玩器之形摳成的槽子。諸如琴、劍、懸瓶、桌屏之類,雖懸於壁,卻都是與壁相平的”。

真是美極。

雪芹也必是自滿的。興許他會想到,若是清照嫋嫋地走入怡紅院,自會誇他一番的。所以,雪芹就指派“眾人”,讚出了似於清照的口吻:“好精致想頭!難為怎麼想來!”

八、《芙蓉女兒誄》這題目還隱著什麼

晴雯做了芙蓉花神,黛玉正也是芙蓉。

群芳夜宴時,

黛玉掣的花名簽上“畫著一支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