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層次,“文”衍化為藝術美。
劉勰沒有把他的理解停留在人工美這個層次上。他看到對事物的表麵的描寫,隻是人工美,這種美不一定能達到美的極致,或者說不一定能達到藝術的極致。於是他又提出第三層次的“道心神理”之美,這才是真正的藝術美。在這裏,他突出地提出“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的命題。“道心”“神理”可以看成是《原道》的關鍵詞。那麼什麼是“道心”“神理”?“神”這個詞到了六朝時期,原有的“神靈”“神明”的含義已被消解,“神”就是事物的千變萬化。如當時韓康伯的《係辭注》在解釋“陰陽不測之謂神”時,說:“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這裏“神理”和“道心”是互文見義的。實際上,劉勰在《原道》全篇所強調的“道”是自然本身及其變化,既然“道”是自然本身及其變化,那麼“道心”就是“道”的內核,即自然變化的軌跡。“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寫作不能隻模仿自然的表麵現象,而是要深入到“道心”與“神理”中。在這裏“道心”與“神理”並舉,是二而一的東西,都是指事物變化的神秘莫測的內在深層的律動。這是劉勰理解“人文”的第三個層麵。
(3)對劉勰文學觀的簡要概括
如果我們把劉勰對“人文”或藝術美的理解化為簡明的公式的話,是否可以列成這樣:
從這裏我們也就可以概括出劉勰的以天道自然為根基的文學觀。文學源於天道自然及其律動,它激發人的情誌,於是人就用“言”來表現,這樣就有了作為藝術美的文學。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也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誌,莫非自然。”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感情是天生的稟賦,是不需學習的。“應物”,是接觸到外在的事物,“感”,動人心也。“應物斯感”,意思是接觸到外物而引起感情上的變化和活動。“感物吟誌”,就是“感於物”而“吟誌”。劉勰《原道》篇和《明詩》篇的思想是相似的。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文學作為一種人文,它是人心在自然中獲得感動,通過語言而傳達出來的文化形態。這是劉勰在《原道》篇和《明詩》篇給我們提供的真理性的東西。
如果我們對劉勰的思想可以這樣理解的話,那麼他的思想是深刻的。無論就文學的本源,文學的情感把握,文學的語言表現,文學是文化形態,以及這幾個環節的關係,他的理解都十分接近文學創作的實際。
[1] 這是全文第一句,關鍵是對“德”字的理解。一般都把“德”理解為德行或德操,“文德”也就是指為文的操守,譬如當教師要有師德,做商人要有商德等。這種理解不合劉勰的原意。王元化在《〈滅惑論〉與劉勰前後期思想的變化》中釋“文之為德”時說:“過去注釋家多訓‘德’為‘德行’或‘意義’,均失解。德者,得也,若物德之德,猶言某物之所以得成某物”,“文之為德”“也就是說文之所以由來的意思”。這種解釋是正確的。這句可翻譯為:文學之所以是文學的根由,是重大的。劉勰在這裏強調要從宇宙與人類的更寬闊的視野來理解文學。
[2] 《易·坤·文言》:“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玄黃指天地的顏色。《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指古人對天地的形狀的理解。可理解為:天玄地黃各有不同的顏色,天圓地方各有不同的形體。
[3] 垂,展示的意思。
[4] 譜,分布之意。理,條理。
[5] 這裏的“道”指宇宙本體。這句話很重要,說明天上的日月,地上的山川,所有一切大自然都有文采,文學的文采是人受自然文采的啟發才創造出來的。
[6] 意思是,仰觀日月發出的光輝,俯察大地所含的文采,高與下的位置都確定了,因此天地也就產生了。“兩儀”,指天地。《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7] “參”,三,也有參入義。鍾,聚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人是性靈所聚而成,能與天地相參配,這叫作“三才”。
[8]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意指萬事萬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為萬物之靈秀,實乃天地之心靈。
[9] 意思是,人的心靈產生了,言辭也就確立了,言辭確立了,文章也就昌明了,這是自然的道理。在這裏,劉勰指出文章由人心所生,確認人是文學的主體。這兩句都強調“人”的重要性。
[10] 傍,涉及的意思。
[11] “藻繪”,有文采的意思,用來形容龍鳳翎羽的顏色。“炳蔚”,鮮明,此處用來形容虎豹的毛色。
[12] 逾,超過。
[13] 賁(bì),飾也。
[14] 至於風吹林木所發出的聲音,像樂器演奏一樣和諧。籟,風吹孔竅發出的音響。竽(yú),一種吹的樂器,像笙。瑟,一種拉的樂器,像琴。
[15] 泉與石相激所形成的韻調,和諧得像擊盤打鍾。球,圓盤。鍠,鍾。
[16] 既然無知的事物都鬱鬱然有文采,有心靈的人,難道會沒有文章嗎?上麵這兩段,強調自然本身的藝術美特征,人也是一種自然,或者說人是自然中富於靈氣的,就更有具有藝術美的特征。這裏說明在劉勰的觀念中,文章,包括文學,是伴隨天地萬物而產生的,人與天地萬物都是自然,自然本身是美的,作為人的心靈的產物的文章,是大自然的美相伴而產生的。
[17] 人類的文章,開始於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氣,深刻明白這個神奇的道理的,是《易經》中的卦象。肇,開端。太極,天地未分時的元氣。幽,深也。讚,明也。神明,神奇的自然道理。
[18] 庖犧,伏羲氏,相傳他最早畫卦象,孔子最後作《十翼》,解釋《易經》。這句話的意思是,最早畫卦象的是伏羲氏,最終寫了十篇文章解釋《易經》的是孔子。
[19] 隻有乾、坤兩卦,有《文言》加以解釋。《文言》是孔子所寫的“十翼”中的一篇。
[20] 語言的文采實在是天地的精神啊!這是本篇中十分重要的一句話。
[21] 相傳黃河裏有龍獻圖,伏羲氏借以製八卦。洛水裏有龜獻書,大禹借以製定九種治國的方法。屍,主管。這句話的意思是,《河圖》裏蘊含著八卦,《洛書》裏深藏著九種治國的方略,玉版上金字的內容,綠簡上紅字的文采,是誰製作的呢?不過是自然的神秘的道理而已。
[22] 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創造文字。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從用文字代替結繩記事,文字的作用才開始顯示出來。
[23] 這裏的元首,指舜帝。載,成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虞舜的歌唱,抒發並吟詠了情誌。
[24] 益、稷,人名,他們都是舜帝的臣子。謨,謀也。敷奏,敷陳。
[25] 九序,九項政事皆有次序。彌,更。褥,繁盛。這句話的意思是,夏禹興起,業績卓著,九項政事,皆有次序,值得歌頌,勳德就更為繁盛。
[26] 被,配上。
[27]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文王拘而演《易》。”相傳文王曾被商紂王拘於羑裏。繇辭,卜卦之辭。這句話的意思是,文王在患難中,所做的卜卦之辭光輝閃耀,文辭含蓄,意義深遠。
[28] 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名旦。振,揚。徽,美。烈,功業。斧藻,修飾。
[29] 熔鈞,陶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金聲而玉振”出自孟子,《孟子·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者也,始條理也,玉振者也,終條理者也。”意思是以鍾聲開始,以磬聲收尾。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繼承曆代聖人,比前代聖人更傑出,他修訂了“六經”,真是如奏樂一樣先擊鍾後扣磬,有條理地集古今之大成。
[30] 木鐸,鈴,以木為舌。古代傳布政令,敲木鐸以集合群眾。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還雕琢人的性情,組織辭令,木鐸敲響,千裏都有人呼應,就如同在講席上宣講的道德學問流傳下來,對後世都有影響,他寫天地的光輝,使普天下的人都耳目一新。
[31] 爰,於是。風姓,伏羲姓風。暨,及。玄聖,遠古的聖人,指伏羲。素王,指孔子。蓍,鋸齒草。這句話的意思是,從伏羲到孔子,伏羲創造典則,孔子追述前人的訓導,莫不是本於自然之道以敷陳文章,研究神秘的道理而立教義。從“河圖”和“洛書”裏取得卦象,從蓍草與龜甲中探問氣數,觀察天文推測世界的變化,觀察人類文化來形成教化。
[32] 區宇,天下。彌綸,縫合。彝憲,常法。這句話的意思是,然後統治天下,製定常法,發揚事業,彪炳辭章。
[33] 旁通,猶言遍通。匱,乏。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之道靠聖人用文章來顯示的,而聖人也用文章來說明自然之道,通行而無阻礙,大家日常使用也不會感到不足。
[34] 這句話的意思是,《易經》說:能鼓動天下在於文辭。
[35] 文辭之所以能鼓動天下,是因為這文辭是顯示自然之道的文啊。
[36] 胥,都。這句話的意思是,總而言之,自然之道的內核是很深微的,神秘的道理可以製定教義。光輝的聖人孔子,宣揚仁孝。黃河的龍獻出“河圖”,洛水的龜呈出了“洛書”;聖人又觀察天文推究變化之理,這樣民眾都跟著效仿。
[37] 《毛詩序》,見張少康等編選:《先秦兩漢文論選》,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38] 黃侃:《文心雕龍劄記》,3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39] 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上),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0] (東漢)王充:《論衡·自然》,279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