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第一章
[……]
史詩和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雙管簫樂和豎琴樂——這一切實際上是摹仿[1],隻是有三點差別,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對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有一些人(或憑藝術,或靠經驗),用顏色和姿態來製造形象,摹仿許多事物[2],而另一些人[3]則用聲音來摹仿;同樣,像前麵所說的幾種藝術,就都用節奏、語言、音調來摹仿,對於後二種,或單用其中一種,或兼用二種[4],例如,雙管簫樂、豎琴樂以及其他具有同樣功能的藝術(例如排簫樂),隻用音調和節奏(舞蹈者的摹仿則隻用節奏,無需音調,他們借姿態的節奏來摹仿各種“性格”、感受和行動),而另一種藝術[5]則隻用語言來摹仿,或用不入樂的散文,或用不入樂的“韻文”[6],若用“韻文”,或兼用數種,或單用一種,這種藝術至今〈沒有名稱〉[7]。(我們甚至沒有一個共同的名稱來稱呼索福戎和塞那耳科斯的擬劇與蘇格拉底對話[8];假使詩人用三雙音步短長格或簫歌格或同類的格律[9]來摹仿,這種作品也沒有共同的名稱——除非人們把“詩人”一詞附在這種格律之後,而稱作者為“簫歌詩人”或“史詩詩人”;其所以稱他們為“詩人”不是因為他們會摹仿,而一概是因為他們采用某種格律[10];即便是醫學或自然哲學的論著,如果用“韻文”寫成,習慣也稱這種論著的作者為“詩人”,但是荷馬與恩拍多克利除所用格律之外[11],並無共同之處,稱前者為“詩人”是合適的,至於後者,與其稱為“詩人”,毋寧稱為“自然哲學家”;同樣,假使有人兼用各種格律來摹仿,像開瑞蒙那樣兼用各種格律來寫《馬人》[混合體史詩],這種作品也沒有共同的名稱。[12])[也應稱為詩人。][13]這些藝術在這方麵的差別,就是這樣的。
有些藝術,例如酒神頌和日神頌[14]、悲劇和喜劇,兼用上述各種媒介,即節奏、歌曲和“韻文”;差別在於前二者同時使用那些媒介,後二者則交替著使用[15]。
這就是各種藝術進行摹仿時所使用的種差[16]。
第二章
摹仿者所摹仿的對象既然是在行動中的人,而這種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壞人,——隻有這種人才具有品格[17],(一切人的品格都隻有善與惡的差別),——因此他們所摹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壞,(或是跟一般人一樣),恰像畫家描繪的人物,波呂格諾托斯筆下的肖像比一般人好[18],泡宋筆下的肖像比一般人壞[19],(狄俄倪西俄斯筆下的肖像則恰如一般人)[20],顯然,上述各種摹仿藝術也會有這種差別,因為摹仿的對象不同而有差別。甚至在舞蹈、雙管簫樂、豎琴樂裏,以及在散文和不入樂的“韻文”裏,也都有這種差別,(例如荷馬寫的人物比一般人好[21],克勒俄豐寫的人物則恰如一般人[22]),首創戲擬詩的塔索斯人赫革蒙[23]和《得利阿斯》的作者尼科卡瑞斯[24]寫的人物卻比一般人壞。酒神頌和日神頌也有這種差別;詩人可以像提摩忒俄斯和菲羅克塞諾斯摹仿圓目巨人那樣摹仿不同的人物[25]。悲劇和喜劇也有同樣的差別:喜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章
這些藝術的第三點差別,是摹仿這些對象時所采的方式不同。假如用同樣媒介摹仿同樣對象,既可以像荷馬那樣,時而用敘述手法,時而叫人物出場[26],(或化身為人物)[27],也可以始終不變,用自己的口吻來敘述,還可以使摹仿者[28]用動作來摹仿。
正如開頭時所說,摹仿須采用這三種種差,即媒介、對象和方式[29]。因此,索福克勒斯在某一點上是和荷馬同類的摹仿者,因為都摹仿好人[30];而在另一點上卻和阿裏斯托芬屬於同類,因為都借人物的動作來摹仿[31]。有人說,這些作品所以稱為drama,就是因為是借人物的動作來摹仿[32]。多裏斯人[33]憑這點自稱首創悲劇和喜劇(希臘本部的墨加拉人自稱首創喜劇,說喜劇起源於墨加拉民主政體建立時代[34],西西裏的墨加拉人[35]也自稱首創喜劇,因為詩人厄庇卡耳摩斯是他們那裏的人,他的時代比喀俄尼得斯和馬格涅斯早得多)[36];而伯羅奔尼撒的一些多裏斯人[37]則自稱首創悲劇),他們的證據是兩個名詞:他們說他們稱郊區鄉村為komai(雅典人稱為demoi)[38],而komoidoi之所以得名字,並不是由於komazein[39]一詞,而是由於他們不受尊重,被趕出城市而流浪於komai,又說他們稱“動作”為dran[40],而雅典人則稱為prattein[41]。
關於摹仿的種差、它們的種類和性質,就講到這裏為止。
(選自[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見《詩學·詩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作者簡介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出生於馬其頓。公元前367年,赴希臘雅典,入柏拉圖的“學園”學習,後留此任教,前後達20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寫了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其中有《詩人篇》和《修辭學篇》兩篇對話(已失傳)。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後,亞裏士多德因與“學園”主持人觀點相左而離開雅典。公元前342年,他應馬其頓國王邀請,入王宮擔任亞曆山大王子的老師,傳授知識。公元前335年,他再次赴雅典,在呂克翁學院講學,《詩學》大概就是在這期間寫成的。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死後,雅典發生反馬其頓運動,由於亞裏士多德有親馬其頓之嫌,他被迫於公元前323年再次離開雅典,次年逝世。亞裏士多德有大量著作流傳於世,其中包括《形而上學》《物理學》《工具論》《尼各馬可倫理學》《論靈魂》《政治學》和《詩學》等。馬克思說亞裏士多德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亞裏士多德的《詩學》現存26章,主要討論古希臘的史詩、悲劇等文學和美學問題,主要的觀點是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對自然的“摹仿”,這種摹仿由於具有真實性而比曆史更具有“哲學意味”;並認為悲劇等藝術能使人的靈魂得到“淨化”。他的這些詩學思想為西方詩學和美學奠定了基礎。
2.背景知識
歐洲古代文明產生於古希臘。古代希臘有文字記載的文明,發源於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達到極盛。由於戰爭的頻繁、交通的發達、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雅典這種靠海的城邦,農業經濟日漸轉為工商業經濟,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同地主貴族奴隸主展開了鬥爭,開展了“民主運動”,促成了思想的活躍和辯論的風氣。公元前5世紀前後,出現了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
古希臘有豐富的神話,這些神話相當一部分保存在《荷馬史詩》裏麵。這是公元前6世紀發生的事情。《荷馬史詩》是當時人民的教科書,流傳廣,影響深。另外,希臘戲劇在公元前5世紀也達到了頂峰,出現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三大悲劇家)和阿裏斯托芬(喜劇家)等戲劇家。演戲是祭神節和文娛節的重要活動,看戲則是受教育,是雅典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此外,希臘的音樂、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也十分繁榮。古希臘的文藝理論是以這些文藝實踐為基礎的。亞裏士多德的《詩學》正是對於當時的史詩、悲劇等文藝活動的理論概括。
《詩學》中所謂的文藝“摹仿”說,並不是他第一次提出來的。實際上早在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時期,偉大思想家赫拉克利特(Heracletus,約公元前530—前470年)就提出了“藝術摹仿自然”的論點[42],從而給古希臘文學和美學思想以很大的影響。稍後另一位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0年)也認為“繪畫是對所見之物的描繪”,藝術以不同的媒介,準確地把自然再現出來。他還認為,這種描繪與再現不僅是對事物外表的逼真摹擬,而且還“應通過形式表現心理活動”。蘇格拉底還說,詩人、藝術家“在塑造優美形象的時候,由於不易找到一個各方麵都完美無瑕的人,你們就從許多人身上選取。把每個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來,從而創造出一個整個顯得優美的形體”[43]。應該說,在蘇格拉底那裏,摹仿說的形態已相當的完備。其後,柏拉圖提出“理式摹仿”說。柏拉圖建立了一個世界圖式,認為世界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理式”世界,它是世界的本源,是最真實的;第二種是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對理式世界的摹仿,它的真實性在理式世界之下,但在藝術世界之上;第三種是藝術世界,藝術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它的真實性又比現實世界要差,它被柏拉圖認為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亞裏士多德的“摹仿”說是對他的前輩和教師的理論的繼承和改造,並做出了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