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
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統稱為文藝學。文藝學這個學科名稱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從俄文翻譯過來的,實際上正確的名稱應是文學學。文學是一種多維的、複雜的、廣延性極強的事物。文藝學作為對文學這一事物的完整的研究,也應該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即由若幹相互聯係但又具有不同科學形態的分支構成的知識體係。
不過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的一些國家,最早研究文學的科學都叫“詩學”“詩論”,即以對文學中最早發生的詩歌這一體裁的研究來統領對整個文學的研究,實際上是以部分代替整體。這無疑是有缺憾的。直到19世紀,整個文學研究也還基本上處於籠統的未分化的狀態,各種不同的文學研究,在範圍、對象、任務、功能上並無太大的區別。20世紀以來,各門學科得到迅速發展,分工更具體、明確,這不能不影響到文學學科的發展;再加之文學實踐的需要,文學研究視角、方法的多樣化及其成熟,文藝學終於形成了若幹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的分支,而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理論才作為文藝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國內外文學理論界一般把文藝學區分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個分支,這三個分支在研究的範圍、對象、任務、功能上都有所不同。美國當代著名學者韋勒克(René Wellek)與沃倫(Austin Warren)說:“在文學‘本體’的研究範圍內,對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者加以區別,顯然是最重要的。”[1]韋勒克和沃倫的上述意見是恰當的。不過在這裏我們要做一點補充。文藝學所包括的三個分支雖然各有其獨特的研究範圍、對象、任務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聯係、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並不是截然分開。文學理論要以文學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如果文學理論不根植於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文學發展曆史的研究,文學理論所概括的文學基本原理、概念、範疇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反過來,文學史、文學批評又必須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範疇和方法為指導,離開這種指導,文學史、文學批評就失去了活的靈魂,成為一堆混亂的材料的堆砌和隨心所欲的感想的拚湊。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對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有了一個總的概念: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三個分支之一,它與其他分支有極其密切的聯係,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一般性的普遍的規律,它力圖指導、製約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須建立在對特殊的具體的作品、作家和文學現象的研究基礎上。
2.文學理論應有的品格
我們的文學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學理論,它作為一門學科,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以及人文性的品格。
(1)文學理論的實踐性
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形態的學科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個別理論家杜撰出來的,而是從長期的、多種多樣的文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換言之,文學理論是對古今中外—切文學活動實踐的總結,它的出發點和基礎隻能是文學活動的實踐。先有文學活動的實踐,然後才會有文學理論的概括。關於文學活動的本質,關於文學創作,關於作品構成,關於文學接受,關於文學發展的基本原理、概念範疇以及相關的方法,無一不是從文學活動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而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正科學的文學理論不但在於這些學說形成之時,而且在於爾後為文學實踐所印證之日。所以文學理論的實踐性品格,不但在於它來源於文學活動的實踐,而且也在於它必須經得起文學活動的實踐的檢驗。
文學理論的實踐性品格決定了文學理論是一門生機勃勃的學科。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革,文學的內容和形式都將出現新的深刻的變革,文學理論這門學科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去研究新問題,進行新的探索,深挖本學科的問題,擴大學科的邊界,實現理論創新。因此,我們絕不能用僵死不變的、形而下的態度對待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