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艾子雜說》。
艾子之鄰,皆齊之鄙人也。聞一人相謂曰:“吾與齊之公卿,皆人而稟三才之靈者,何彼有智,而我無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裏食粗糲,故少智也。”其問者曰:“吾適有糶粟錢數千,姑與汝日食肉試之。”數日,複又聞彼二人相謂曰:“吾自食肉後,心識明達,觸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窮理。”其一曰:“吾觀人腳麵,前出甚便,若後出豈不為繼來者所踐?”其一曰:“吾亦見人鼻竊,向下甚利,若向上,豈不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稱其智。艾子歎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艾子的鄰居都是齊國粗俗的人。聽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和齊國的公卿大夫,都是人,也都稟受了天、地、人三才的靈智,為什麼他們就有智慧,我就沒有智慧呢?”
另一個人說:“他們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們平日盡吃些糙糠,所以缺少智慧呀。”
那個問話的人說:“我恰好有糶米的錢數千,姑且讓我們天天吃些肉試試看。”過了幾天,又聽見那兩個人對話說:“我自從吃肉以後,心誌清楚、聰明通達,碰見什麼事情都有智慧,不僅有智慧,而且還能窮盡其道理。”
一人說:“我觀察到人的腳麵,向前出甚為便利,如果向後出,豈不要被跟隨來的人踩著嗎?”
另一人說:“我也發現人的鼻孔向下長著甚為便利,如果向上長,豈不要被天上落下的雨水灌注進去嗎?”
兩個人便互相稱頌起他們的才智來了。
艾子聽後感歎著說:“唉!吃肉人的智慧,不過如此罷了!”
後人用這則寓言說明人的智慧,主要依靠主觀努力,通過社會實踐的鍛煉,通過理論學習的修養而培養出來的,決不取決於吃肉的多少。
《左傳》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記載曹劌論戰,曾指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思無非是說那些養尊處優、做官當老爺的人,由於脫離實際和群眾,往往變得十分愚蠢;相反,倒是整天在現實鬥爭中磨練的小人物,往往具有無窮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