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之仁·(1 / 1)

���y2\u0006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及楚人產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彼重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

春秋時,宋襄公企圖稱霸諸侯,在公元前638年夏,親自帶兵伐鄭。鄭向盟國求救。楚乘宋全力攻鄭而國內空虛之時,出兵攻宋。宋襄公得知這一情況,迅速率軍回援。這年十一月,宋、楚軍在泓水相遇。

當時,宋軍已經在泓水集合好隊伍,嚴陣以待,而楚軍正在渡河。宋司馬子魚認為正是出擊楚軍的最好機會,因此,他向宋襄公建議說:“楚軍人多,我軍人少,等他們渡過再戰,對我軍不利,不如趁楚軍現在尚未渡完,立即發動進攻。”宋襄公搖搖頭說:“不行,仁義之師怎麼能在別人半渡的時候出擊呢?”過了一會兒,楚軍已經渡完,但未排成行列,隊伍混亂不堪。子魚又向宋襄公建議進攻,宋襄公又搖頭拒絕了。

等到楚軍全部排好行列,擂著戰鼓開始進攻後,宋襄公才下令出擊。楚軍勇猛善戰,又人多勢眾,呐喊之聲響徹雲霄。宋軍在強大的攻勢下,隻好敗退。在逃跑中,宋襄公身旁的衛兵被殺死,自己腿上也中了一箭。

戰爭結束後,宋人都責怪宋襄公坐失良機,但他仍固執地說:“仁義之師不攻擊受傷的士兵,不俘虜頭發花白的敵人。古時候打仗,不在險要的地方伏擊敵軍。宋國是商的後代,更要講仁義道德,怎麼能向沒有排列好的敵軍進攻呢?”子魚反駁說:“君王是不懂打仗啊!戰爭中機會最難得,有了就應該抓住。訓練士兵時,要他們懂得什麼是恥辱,用羞恥激發起勇氣。如果不攻擊受傷的士兵,那麼,最初就不要傷害他們;如果不俘虜頭發花白的敵人,那麼,何必同他們打仗,幹脆把他們供養起來。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如果軍隊進攻敵人時憑借的是仁義,那麼,您也不會受箭傷。”

後人用“宋襄公之仁”說明盲目地對敵人仁慈,結果使自己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