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羅伯特·蘇頓曾經說過:“事實上,創意和效率之間的關係要大於創意和天賦之間的關係。經曆絕境的次數足夠多之後,才能找到好的出路。”換言之,執行創意的次數越多,你對實現創意這件事就會越熟悉。實際上,讓你的思維更富有創意的並不是那些想法,而是那些實際行動。
倘若你現在正為你的創意一籌莫展,你一定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因為懼怕失敗。創意有時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也確實讓人害怕,但與此同時,創意又是一件最刺激、最具挑戰性的事情。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的背後往往是更大的成功;不要害怕改變,因為你很可能會為大家帶來一個全新的驚喜。
如果你想寫一本小說,並且腦袋裏有了很好的創意,那麼趕緊去寫吧!如果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件獨一無二的裙子,那麼趕緊動手去做吧!你必須牢牢記住這一點:即使你的創意非常好,如果不去實現也隻是空談。此時不動更待何時呢?當你開始邁出行動的第一步之後,你就會感受到執行力的美妙。
我們的創意為什麼不見了
小時候,我們沒有電腦、沒有iPhone、沒有PSP、沒有MP4、沒有變形金剛,幾個小夥伴猜拳、捉迷藏、扮家家酒、拿根竹竿當馬騎,也玩得不亦樂乎。那時候雖然條件艱苦,可是創意卻無限豐富。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我們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甚至沒有網絡就無法工作,不管做什麼都想找個標準答案做參照,完全沒有了小時候的創意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了,但是創意卻越來越少了。我們的創意到哪裏去了?它們為什麼不見了?
1.不重視創意
我們一直標榜重視創意,但是事實上我們往往隻注重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比如,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兩歲起就開始對孩子的智力開發進行投資了:購買各種益智玩具,上各種智力開發培訓班等。而且家長們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的目的不是激發他們的創意,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而是應付當前的應試教育,得高分、考大學,這種對智力開發的熱情在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之後大多就戛然而止了。
上了大學之後,很少有人持續之前對智力開發的熱情,也很少有人思考有關創意的問題,高考成了人們創意活動的終結點。上了大學之後我們的創意開始慢慢被丟棄,等到工作的時候創意幾乎都丟得一點不剩了。
事實上,即使在上大學之前,多數人重視的也不是創意本身,許多學生要的不過是通過開發創意思維,來為自己和家長的麵子工程創造業績。他們沒有創意,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製造創意,而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重視過創意。
2.傳統中庸文化的影響
幾千年來起主導作用的中庸文化使人們對“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等充滿個性的行為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抗拒心理。人們害怕被別人稱為“異類”,害怕不能融入群體,害怕被社會主流邊緣化,因此,人們絞盡腦汁地讓自己過的和別人一樣、想的和別人一樣,即使產生一些閃光的想法,也會因為害怕被關注和排斥而將這些想法壓製下去。
當我們走出象牙塔,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整個社會大環境需要的不是以創意為主的人。為了生存,人們必須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人們又不得不適應這個社會。適應,也就意味著要融入群體,要和別人一樣,要隨大流,以至過於個性的人往往很難在職場中生存。人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中不斷妥協,不斷磨平自己身上的棱角,不斷壓製自己的創意想法,最後變成毫無個性的“社會人”。單一的中庸文化或許是導致人們缺少創意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種文化環境中生活,人們不得不循規蹈矩,壓製個性。
相比較而言,那些藝術工作者的創意思維保留和發展得都較好。因為藝術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突破自我、推陳出新的行業,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是評價他們工作成就的重要標準。對於明星來說,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外表打扮、行為方式等能夠吸引更多的粉絲,因此他們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創意。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要想在社會上混得好,並不需要太多創意。如果絕大多數人都是中庸思想的話,你也隻能盡量貼近這種中庸狀態,否則就會被大眾排斥。即使人們的腦袋裏有奇怪的念頭,也隻能將這股創意的小火苗掐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