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你了解創意思考嗎:了解創意的10個基本認知(2)(3 / 3)

為了在應試教育中取得好成績,學生們用教育者給他們設定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就成了必備的能力,否則他們很可能被應試教育所淘汰,從而失去上大學或其他深造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們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模式化的思考方式,而且這種思考方式會在學生離開學校的數年裏一直跟隨他們,直到他開始改變為止。模式化思考方式使得他們不再獨立思考、不再自由發想,思維僵化,沒有創意就是必然的了。

2010年年初,《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會說謊的作文”的報道,這個報道揭露了學校模式化教育的硬傷,即很多學生的作文裏充滿了荒誕的謊言,比如虛構自己樂於助人的事情、謊稱自己的親人去世等,這都是模式化思維方式惹的禍。學生們之所以會這樣寫作文,是因為從小老師就灌輸給他們一種理念,即作文的中心思想要符合“主旋律”,要體現大公無私、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積極的思想,要像雷鋒、賴寧一樣具有奉獻精神。

如今,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是多元化的,而學生的思維依然被過去那種單一的思考模式捆綁著。在有些情況下,揭露社會黑暗現象被視為消極,自由思考、開放思想被視為異端,創意可能不但帶不來讚美,還會帶來批評。就像80後知名作家韓寒所言,中國人第一次被教會說謊是在作文裏。

真誠是起碼的做人原則,然而學校的模式化教育從某一角度講,卻引導孩子們學會了說謊。學校培養的好學生真的那麼好嗎?通常情況下,一個學生學習成績越好,也就意味著他的思維方式越適合應試教育,換言之,他也就越缺乏創意思維。

趙傑是上海市交通大學的一名大學生,2010年他作為交換生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剛去美國的時候他對自己信心十足,因為從小到大,他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秀,上了大學更是當上了學生會主席。然而美國的大學教授們卻似乎處處跟他作對,他用心做的作業總是成績不理想,有時候還會不及格,這讓趙傑非常苦惱。

有一次,在心理學課上,教授給學生們留了這樣一個題目:為心理學教授畫一幅畫像。趙傑一聽心裏就樂了,因為他曾經學過兩年的素描。趙傑從學校官網上找來了教授的照片,花費了兩個小時細細地臨摹了他的照片,相似度至少能達到90%。第二次心理課的時候,教授讓大家把畫像都貼到黑板上,趙傑才發現隻有自己是中規中矩地畫的教授本人,別人畫什麼的都有,有的人把教授畫成了一個大鼻子小醜,有的人把教授畫成了和藹的禿頂老頭……最後教授說了這樣一番話:“非常好,大多數同學的想象力都很豐富,繼續保持下去,我最喜歡那幅小醜像,我要把它裱起來掛到我辦公室裏。另外,趙傑同學,不要太在意那些有的沒的,放鬆一點,實際上你的繪畫水平真的很棒,不過,如果你願意把我畫得更可愛一點,我會更喜歡。”

教授的話讓趙傑茅塞頓開,他終於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了。由於受國內多年的應試教育,他形成了扼殺想象力的思維定式,這使得他的作業毫無創意可言,難怪教授會不滿意自己的表現了。

中國的學生和國外學生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知識的儲備量,而是創新精神。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中一味地盲從老師、課本、專家學者,什麼事情都想找個標準答案,殊不知對與錯是相對的,萬事萬物本身就沒有唯一的答案,這種做法隻會讓自己的思維越來越僵化,離創意越來越遠。現在的教育製度在某種程度上限製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疑問精神,使學生們缺乏創意,這種負麵影響對學生自身和整個社會都是有一定的負麵效應的。

英國著名創意大師約翰·霍金斯認為,教育的最大意義和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開發創意,人人都應有創意,不過創意需要一個自由的空間才能發揮出來。目前我國學生很難在學校學到創意,主要是因為學校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太少了。當我們的大腦中出現一些創意性的念頭,必須要有實施和執行的空間,否則這個創意就沒有任何意義。

創意思維是神賜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每個人都應該珍惜這種與生俱來的珍貴寶物。不論是研究學術還是求職工作,擁有創意思維是很重要的。誰也不想成為別人的複製品,而要想從大千世界中脫穎而出,優秀的創意是必不可少的。創意思維是一個人活躍的靈魂,一個人隻有具有了創意思維,才能充滿活力,人生才能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