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你了解創意思考嗎:了解創意的10個基本認知(6)(1 / 3)

一天,李一正在茶水間幫大家煮咖啡,公司的前台接待員小幽正好到茶水間喝水,小幽性格外向活潑,於是很快兩個人就熱絡地聊了起來。李一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小幽,小幽聽完後說:“我以為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呢,正好我也沒找到人討論呢,要不下班之後咱倆合作思考創意吧?”李一非常高興地答應了,於是兩人約定下班之後在公司樓下的咖啡廳見麵。

下班之後,李一早早到了咖啡廳,沒多久小幽也過來了。兩個女孩坐下來聊了幾句工作就扯到了八卦上麵,而且越聊越興起,完全忘了原本相約的目的。就這樣時間一點點地過去了,倆人聊了兩個小時,從上小學一直聊到上大學,從公司內部八卦一直聊到明星八卦,沒有一句是和工作創意相關的。直至兩個人到公交站分別坐車回家的時候還在聊著那些無用的八卦。

李一回到家後,靜下心來一想下午聊天的內容,非常後悔。盡管聊八卦很開心,但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聊八卦,李一和小幽都沒有提交集體思考創意的書麵報告,兩個人的獎金也都泡湯了。

如何杜絕八卦話題進入談話內容呢?建議大家掌握這樣一點:講話的時候主詞、關鍵詞盡量要抽象化,不要有具體指向,動詞要避免使用過去式,盡量用現在式。這主要是因為八卦話題的動詞幾乎都是過去式。聊八卦話題既沒營養又無聊,就算是聊三天三夜也不可能產生創意。

渴求是創意的催生劑

英文裏有這樣一句諺語“Necessity the mother invention”,很多人把這句話翻譯為“需要是發明之母”,也就是說有需要才有發明。換言之,如果沒有需要就不會有發明,需要是發明出現的前提和條件。前麵我們已經說過,先有創意後有發明,創意先於發明。

那麼,需要和創意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與需要和發明的關係一樣,創意的出現往往是因為需要的存在;不過僅僅隻是需要還不足以產生創意,因為需要聽起來是一種被動的需求,要想得到創意,需要更為主動的需求,即渴求。

與需求的被動等待別人提供不同,渴求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主動追求和找尋的態度,是一種希望他人發現自己欠缺的自我披露,是一種強烈想要彌補自己不足的願望。追求、欠缺和想要這三項中任意一項出現或任意兩項出現,甚至三項都出現的時候,就滿足了發明出現的條件。前麵我們已經說過,創意不存在所謂的充分條件,我們能做的隻是不斷探索接近創意的條件。

盡管我們無法肯定渴求是否能夠產生創意,但是我們可以肯定渴求對於創意的催生作用。當一個人恰好欠缺創意、需要創意、追求創意,那麼他離創意就不遠了。事實上,隻要堅持渴求的心態,隨時隨地搜集創意的身影,早晚會捕捉到它的。

不存在想出創意的製式條件

有的人好像天生就是創意達人,他總是有用不完的好點子,不管做什麼都創意十足;有的人好像天生就是搞笑鬼,他想出的點子大多數都很爛,要不就是很好笑,要不就是別人早就想出來了;有的人特別善於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突破常規、標新立異,有的人不吃不喝冥思苦想一年也找不到突破口,始終墨守成規……

創新和學習、工作大不相同,隻要努力學習知識、努力工作就能見到成效,創新和努力之間不存在任何絕對的關係,而且讓人灰心的是,有時候你付出了很大的心力思考創意,結果卻一無所獲,或是付出了一百分的努力卻隻得到一個有用的創意,比例低得讓人抓狂。難道真的不存在一些能夠想出創意的製式條件嗎?很遺憾,可能真的是這樣。

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試著尋找能夠產生創意的製式條件,結果都無功而返。事實證明,努力的程度確實跟創意之間不存在正比例關係。換言之,努力了可能會有創意,也可能沒有創意。這個結論真的讓人非常鬱悶。

人們在不得不接受“不存在想出創意的製式條件”這個事實之後,又開始探尋有利於產生創意的條件。但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夠肯定滿足了哪些條件之後就一定有利於產生創意,不具備哪些條件就一定不利於產生創意。不過,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真的滿足了某些條件,進入了某個狀態之後,就一定能夠想出好的創意,進而有很多新的發明創造,那麼創意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被世人追捧了,創意的價值可能會便宜到一分錢一個點子。

蕭蕭跟陳晨是大學同學,畢業之後兩人機緣巧合地進入了同一家廣告公司,而且職位都是廣告策劃。轉眼一年過去了,兩個人由相同的起點出發,卻因為方法不同距離越拉越遠。陳晨的創意總是源源不斷地湧出來,也因此獲得了上司的特別青睞,儼然已經有榮升創意總監之勢;而蕭蕭由於缺乏創意,工作業績平平,麵臨被公司裁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