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忘記
學習忘記和學習知識一樣重要。如果你想思考新的事情,那麼你就需要讓你那顆一直高速運轉的大腦停下來歇一歇,然後換個角度,忘記過去那些所謂的正確與錯誤,忘記過去那些成功與失敗,忘記過去那些奉為真理的思維方式……你要知道,思考其實是一件相當耗費心力的事情,而且往往越是想個不停,越是大腦緊張,越是想不出什麼好點子。這時候你要做的不是強迫自己的大腦工作,而是讓它休息一下。長期的緊張情緒會讓大腦運行過熱,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冷卻一下大腦,放鬆一下心情,最好是打個盹或是睡一覺,讓大腦得到深度有效的修複。勤勞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是好的,太勤勞的大腦往往會由於過度疲倦而嚇跑創意。
我們發現,但凡大師級別的人物幾乎都能做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19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的健忘是出了名的。有一天清晨,巴爾紮克為了消除多日以來的疲憊,放鬆一下大腦,他決定到室外散步,臨出門前他用粉筆在自己家的大門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巴爾紮克現在不在家,有來訪者請下午再來。”
他一邊散步一邊思索小說裏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由於早上沒吃東西,他很快就餓了,於是他決定先回家吃個早餐。到了家門口,他剛要推門進入,卻在看到門上留下的那行字後,自言自語地說:“真遺憾,巴爾紮克不在家,我隻好下午再來了。”就這樣,他竟忘了自己就是巴爾紮克,也忘了回家的目的,轉身又走開了。
倘若巴爾紮克整日惦記著柴米油鹽等生活瑣事,或是名利等與創作無關的東西,那麼他的腦袋就會被無用的東西占據,他就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寫作中去,也就不可能擁有創意的思維,更不可能寫出舉世聞名的《人間喜劇》。
深呼吸,讓你的心靈飛起來,讓你的大腦愜意地跳個舞,這時候創意的靈感或許就會在不經意間出現。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忘記呢?實際上,大腦忘記舊事物是一種生理規律,人們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大腦也在不斷地進化,以便讓自己盡快適應環境的改變,從而高效地工作。前麵我們已經闡述過,大腦自身會主動整理存儲的信息,將那些擁有的信息保留,刪除那些毫無用處的垃圾信息。比如,我們逛街的時候會看到成百上千張陌生麵孔,但是我們可能一個也不記得,或是隻記得其中的幾個,而那些被我們的大腦儲存起來的麵孔,一定是和我們有聯係或是對我們有影響的;而忘記那些沒有用處的信息是必須的,我們每天見的人太多了,遇到的事情也太多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完全沒必要占據我們的大腦空間。
學習忘記,保持大腦的幹淨整潔,讓思維有寬敞的空間高速運轉,才能想出好的創意。學習忘記是思考創意的必備素質,學習忘記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學習忘記,就是要忘掉煩惱和憂愁,重溫快樂,放下心靈的包袱,讓精神輕裝前行。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學會了忘記就一定會有好的創意。因為人的思維是很深奧的,有時候你覺得創意會來,結果它卻並不來,等你不在意了,創意又會主動跳進你的腦袋裏。因此,在思考創意的時候要以多種方法並用為原則,不要異想天開地想那種一擊即中的好事,對待創意,我們必須要多投入,這樣創意來臨的概率才更大。
當你需要創意的時候,可以在大腦經曆高速緊張的思考之後,適當放鬆一下,忘記那些困擾你的東西,即使創意沒有來臨,但是忘記煩惱、放鬆心情有利於提高思考的效率。
早晨是創意晨,珍惜剛睡醒的時間,用心思考,說不定什麼時候創意就來了。此外,我們發現,一般創意在娛樂放鬆時間出現的概率要比緊張的工作時間高得多,這就啟示我們應該學會忘記煩憂,放鬆心情。忘記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壞事,學習忘記有利於提高人們的創造性,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各種創意。因此,千萬不要害怕忘記。
創意不是工作,而是“休息”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比如老板命令你“一周之內必須交給我一份創意策劃案”,比如教授下最後通牒“最遲後天你需要提交畢業論文,否則後果自負”,比如客戶表示“我的耐心最多能持續三天,我要看到與眾不同的創意設計”……很快就要拿出創意,很快就要拿出好點子!這種緊要關頭,這種著急的時刻,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躺在床上睡大覺,更不會舒舒服服地靠在沙發上胡思亂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