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創意何時何地才會出現:捕捉靈感的5個秘籍(6)(1 / 3)

如今,有很多作者在寫書的時候會寫這樣的話“由於受到某個知名大家、某本著作的影響,於是想到寫作這本書”,他們不僅不覺得這種行為不妥,甚至還會引以為豪。實際上,這種受影響而模仿的經驗,根本沒什麼值得推崇的地方。模仿得再好也不是原創,最多隻能算是二流作品,永遠成為不了一流原創。很多人以為被某本書感動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從創意產生的角度來說,這卻是件非常倒黴的事兒。因為如果你被某本書所感動,也就意味著你的思維會被這本書的作者牽著鼻子走,你會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沒有了思考的能力,創意就更無從談起了。如果你想獲得創意,那麼遠離那些可能會讓你感動、可能會支配你思維意識的書籍,才是最明智的決定。

音音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的學生,她非常喜歡讀書,上課以外的大部分時間她都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裏度過的。讀書確實為音音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大大增加了她的知識量,使她成為係裏的“活詞典”、“活百科全書”。同學們都很敬佩她讀書的恒心和毅力。

然而,讀書也給音音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看的書太多,使得她的自主思考能力受到了阻礙。每次思考什麼問題的時候,音音的大腦都會不受控製地自動去搜索之前看過的書裏的相關內容。有時候她甚至分不清到底哪部分理論是別人的,哪部分理論是自己原創的。

一次,教授古代文學課的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寫一篇關於古代小說賞析的論文,由於老師沒有定題目,需要學生自己選題,這讓音音感覺非常苦惱。盡管她看了很多關於古代小說賞析的文章,但是這似乎對她的思考毫無幫助。無奈之下,音音選擇了一本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聊齋》賞析書為參考,寫了一篇題為《賞析嬰寧性格特征》的文章。最終,音音的這篇文章得分很低,因為教授認為她沒有認真思考,論文的模仿痕跡過重。

香港某大學的一位年輕研究員,曾經讀到過一本國外的研究書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好:處處充斥著創意,非常有趣,他被這本書深深地觸動了,書裏的內容總能讓他有一種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感覺。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年輕的研究員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繼續讀下去,自己會完全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完全跟著讀者的思維意識走,成為這種本書的忠實“奴隸”。

於是,經過激烈的心理鬥爭,他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放棄繼續閱讀這本書。他心想:“才看了一半,自己就感受到了一種龐大的支配力試圖支配自己,倘若看完這本書之後,自己的思維一定會被這本書完全控製了。”如果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就更不可能想到好創意了;而且即便是產生了什麼有趣的想法,也會因為受這本書的影響,而不能超越它的高度。他在心裏暗示自己:“如果想要得到創意,就必須要自由地思考。如果想要自由地思考,就必須放棄閱讀這本書,無論這本書後麵的內容是什麼都和我無關。”就這樣,他把這本書收起來,放回了書架上。

後來,這位年輕的研究員根據之前看的那本書的前半部分,開始自由想象這本書後麵的內容。他得出的結論和那本書的原作者並不一樣,而且有些理論還超越了原作者的高度。這位年輕研究員的創作屬於半原創,因為及時停止了閱讀那本書,使自己的思維沒有被那本書困住,才得出了富有創意的理論。這樣看來,中途停止閱讀對創意的產生來說是有好處的。

讓我們放棄一本枯燥乏味的書很容易,但是讓我們放棄一本內容很有意思、很有吸引力的書卻不那麼容易。很多人認為放棄閱讀一本好書是對原作者的不尊重,而且書的內容太有意思了,實在舍不得放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更勇敢地放棄對好書的閱讀。

其實,放棄閱讀了一半的好書本身就是一種創意,因為這會讓我們的思維換個角度進行思考,更容易產生創意。

突發事件是創意的重要來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遇到突發事件。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突發事件,認為應該盡量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但是突發事件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事實上,突發事件也是創意的一個重要來源,很多偉大的新發明、新發現都是在突發事件中產生的。

突發事件本身就是一個意外,而這種意外恰恰能夠為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使人們發現平時從未發現的新事物、新理論。因此,不要輕易地否定錯誤、否定那些看起來有違常理的東西,因為創意往往就出現在那些一般人覺得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地方。

其實有些時候在突發事件中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人們普遍不喜歡的少數突發事件可能就是真理。

創意的產生需要盡人事,也需要聽天命。要想獲得創意,我們不僅要關注突發事件,還要始終保持一顆懷疑的心,勇於打破常規。這樣,創意才可能會乖乖地出現在我們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