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都喜歡被別人讚美,尤其是小孩,讚美能夠使他們充滿自信和活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而批評則會使小孩自卑、退縮。美國父母非常注重讚美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這就形成了一種讚美式教育風氣,比如在飯店吃飯,當六歲的鮑勃將自己盤中的食物全部吃完,鮑勃的父母都會非常高興地誇獎他:“親愛的寶貝,你真厲害!”旁邊座位的人也會微笑地鼓勵和讚美鮑勃,雖然他們並不認識。而許多中國父母往往以嚴厲管教為主,他們很少讚美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個小孩沒有按照積木的安裝圖來搭建,他們就會幹預孩子的做法,殊不知這在無形中就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也就不可能有創意。
克裏斯蒂森醫生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他從來不害怕生活中的困難。因為他很小的時候,他的叔叔經常跟他說:“非常好,你做得非常好,我知道你一定能夠做到的。”這些讚美的話使克裏斯蒂森充滿信心,精神狀態和心態都很健康,他喜歡天馬行空的想象,思考很多別人不在意的東西,並總能有一些新的創意。這就是讚美的力量。
聆聽讚美可以使人充滿自信和鬥誌,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個人思考者同樣可以利用讚美激發自己的創意。你完全可以做一些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創意有什麼難,我肯定能想到”。當你腦海裏有一些念頭的時候,無論它們是否有效,都不要否定自己,而是應該讚美自己,“我的想法很奇特,相當不錯,我還能想到更多更好的主意”。
當然讚美也應該是有尺度的、真誠的。過分誇大對方的優點就會帶有阿諛奉承的意味,引起被讚美者的反感;而過分看重自身的優點也不可能激發創意。總而言之,為運用腦力激蕩法則營造一個輕鬆的環境,學會適當地讚美別人和自己,能夠幫助人們製造更多的創意。
延長線法則和慣性法則
延長線法則和慣性法則是創意思維方式中較為重要的兩個法則,它們都是沿著已經存在的事物或現象的思考路徑,延展出對未知事物或現象的思考。延長線法則和慣性法則的共同之處在於利用思維的延伸和延展性,來發現新的創意。
思考“延長出的未來”
盡管創意的誕生具有很強的偶然性,但是在尋找創意的道路上依然存在一定的法則。雖然了解這些法則並不一定就能找到創意,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激發創意的法則,創意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概率將大大增加。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直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人能夠找出激發創意的準確法則,因此,我們隻能將創意的到來看做一種偶然現象。
在幾何學裏最簡單的法則莫過於延長線法則了。延長線法則的幾何定義是這樣的:A、B是兩個不重合的點,那麼A點和B點一定能連成一條直線。由B點繼續往後延伸所得到的射線,就是AB的延長線。在線段AB以外,還可以延伸出全新的發展,即AB的延長線,這條延長線的出現就是一種創新。利用延長線法則的創新性思維,常常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創意。
如何理解延長線法則呢?
舉例來說,1803年英國自然學家、化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他認為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物質,不可分割。不久後的1811年,意大利著名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他認為分子是比原子略大一點的微粒。阿伏伽德羅提出的分子概念即是在原子概念的基礎上延伸出去的,這就是延長線法則。
那麼,既然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那麼按照這條直線“分子-原子”延長下去,也許就能夠發現比原子更小的化學單位。曾經在很長時間內,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仍有科學家堅定地認為一定還存在比原子更小的單位,這就是延長線法則引導下的創意。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1989年人們終於發現了比原子更小的化學單位——第一個基本粒子。這就是延長線法則帶來的力量和智慧。
陳安妮現在是北京某雜誌社的策劃編輯,然而她的策劃編輯之路走得並沒有預期得那麼順利。2008年6月,安妮從北京某綜合大學的中文係畢業。同年7月,她到一家知名雜誌社應聘策劃編輯一職,但是由於沒有工作經驗,老板安排她先做文字編輯,日常工作就是編譯稿件、協助公司其他策劃編輯的工作。
為了能夠盡早被調到自己中意的職位,她平時經常留意出版流程,定期也嚐試做一些專欄策劃。2010年9月,在對近期的雜誌銷售走勢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後,她寫了一個名為“80後小夫妻的麻辣婚姻”的專欄策劃,然而老板覺得這個欄目的讀者群隻局限在80後一族,有些狹隘。她想了一天也沒想出個好辦法,晚上在家看“快樂女生”節目的時候,她才意識到現在90後已經成長為社會的主力軍了,這一讀者群體也是非常強大的,因為自己是80後,所以之前總是覺得雜誌的主要讀者應該是80後,正是這種思維定式導致她在寫專欄策劃的時候忽略掉了90後的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