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如何製造和掌握創意:激發創意的8個重要法則(6)(2 / 3)

用催化劑法激發創意

催化劑是化學反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向一個密閉的容器中加入氧氣和二氧化硫,然後加入催化劑——極細的白金纖維,這時候氧氣和二氧化硫之間就會發生化學反應,進而產生一種新的物質,即亞硫酸氣體。

在這個實驗中,白金纖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僅僅將氧氣和二氧化硫放在一起,它們之間是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的,隻有向氧氣和二氧化硫中加入白金纖維,它們之間才會起反應,從而產生新的物質亞硫酸氣體。

在這個實驗中,作為催化劑的白金纖維自始至終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其自身結構不會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其分量也不會有所增減,它的任務是參與氧氣和二氧化硫的化學反應,發揮其催化的作用。簡單來說,催化劑的作用就是催化組合中其他部分之間發生反應,從而產生新的物質。這個過程和創意產生的過程是類似的。

20世紀初期,歐洲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詩歌類型,即智識主義詩。從古至今,人們一直把詩當做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個性的工具,但是智識主義詩則完全打破了這個規則。智識主義詩人強調理性,拒絕個性的幹擾,他們寫詩的時候沒有明顯的情緒和情感傾向。此外,這種詩歌帶有濃重的知性主義色彩,這也是“智識主義詩”名稱的由來。

T.S.艾略特是智識主義詩的先驅詩人,他曾經這樣說道:“詩人在寫詩的時候不能受自己情感的幹擾,不能受自己個性的幹擾;相反的,詩人應該想方設法地擺脫自己的個性。當詩人的個性消失之後,個人的感情就不會和靈感結合,個性應該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一樣,僅僅發揮其催化作用,促進靈感和詩歌的結合,進而產生有創意的詩,其本身不應該發生任何變化。”這種觀念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意。

在艾略特的觀念中,詩人的自我、個性以及詩意等就好像催化劑白金纖維。兩種不同的詩意之間能夠發生反應產生創意,但是詩意自身在反應前後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這是智識主義詩人創作的原則。智識主義曾經一度席卷歐洲文學界,對世界詩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智識主義詩可以說是依靠催化劑法產生的創意成果。

運用催化劑法激發創意,是組合法則中常見的創意製造法。

以艾略特智識主義詩的代表作《荒原》的序文為例:

死者的葬禮

四月是最殘忍的,從充斥著死亡味道的土地中滋生出紫色丁香,在回憶中混雜著欲望,讓春雨喚醒呆鈍無感的根。

冬天保護了我們的體溫,整個大地被瑞雪覆蓋,幹枯的球莖從雪水中獲得新生。

夏天突然就來了,在一陣疾風驟雨中我們來到了斯坦伯吉西;我們躲在走廊下等待雨過天晴,太陽出來後我們就可以去郝夫加登去喝咖啡,這樣想著我們又閑談了一個鍾頭。

我並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俄國人,我的原籍在立陶宛,我是一個純正的德國人。

小時侯,我去大公家做客,大公家的表兄帶我出去滑雪撬,我非常恐懼。他說,瑪麗,瑪麗,抓緊了啊!就這樣我們從雪山上衝了下去。

在山中,你會覺得無比愜意。我喜歡半夜裏看書,冬天來臨的時候去南方生活。

……

這段詩的第一節,四月是最殘忍的,從充斥著死亡味道的土地中滋生出紫色丁香,在回憶中混雜著欲望,讓春雨喚醒呆鈍無感的根“,是以吉爾弗裏·喬叟的代表作《凱特伯裏故事集》的序文”四月是溫暖的季節,雨水流進三月陽光的隱蔽處,水讓天地萬物複蘇,美麗的花朵在陽光下開放為素材的。

艾略特將四月溫暖的詩意和20世紀戰亂中的荒原景色擱在一起,然後以自己的詩意為催化劑,從而促使這兩者發生反應,最後得出四月是最殘忍的……這個全新的詩句,這就是催化劑法激發出的創意。

這種催化劑法有時候也會被人們叫做嘲諷、揶揄等。將舊詩句放進新時代的背景下,從而製造出富有新意和趣味性的新詩句,這是傳統創作詩的方法無法做到的。盡管催化劑法深究起來有刻意而為之的人工痕跡,但是從成果上來看這種痕跡並不明顯。因此,以催化劑法激發創意,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