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財的觀念和方法(3)(3 / 3)

第二,中年時期的理財重點是:清償債務,大力投資,注重保障。人到中年,事業慢慢開始走向成功,人們在各個方麵逐漸趨於成熟。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收入逐漸增多。雖然日常的支出增多,比如說買房和買車,但是由於掙錢渠道多了,收入增加的速度比年輕時快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償還完債務【貸款買的房產】;其次是加大投資的力度,比如買股票、不動產,也就是我們前麵講的要加大打深井的力度,力求增加“水庫”中的蓄水量,以便為日後養老作好財務上的準備。這個時期,購買保險應該是保障型保險和儲蓄、投資型保險並重。

第三,老年時期的理財重點:保管好錢,少量投資,安全第一。老年時期是享受人生的階段,首要任務是保管好你“水庫”中的水,在這個年齡階段不宜進行股票、不動產、基金等投資。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要增加保命池中的水。我不主張老年人大力投資股票和基金。現在社會上出現老年人大力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情況,我認為這不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晚年幸福。當然,少量投資還可以考慮。如果你願意的話,適當地進行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應該適當減少投資的比重。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應該適當減少投資的比重。走出理財觀念上的誤區

在要不要理財和怎樣理財的問題上,至少存在以下六個誤區。走出這些理財觀念上的誤區,是搞好理財的前提。

第一個誤區: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我沒有錢,因此不需要理財。

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無論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都需要理財。有可能你沒錢就是因為你沒有好好理財的結果。你沒有養成節儉的習慣、投資的習慣,所以才使你沒有錢。如果你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習慣,養成了積極理財的習慣,你就有可能從沒錢變成有錢,你也會理好你的財。我覺得人人都應當而且可以理好自己的財。

第二個誤區:我錢少,理財的效果不明顯,因此不理財。

我覺得這是因為你不太了解錢的習性。我們來看看錢有什麼樣的習性。我認為錢是屬於長跑型運動員、耐力型選手,時間越久跑得越快。我舉一個例子。你每個月拿出100元來投資基金,僅以每年10%作為年收益率。如果你從20歲開始投資,一個月投資100元,年收益率是10%,那麼我們來計算一下。

從20歲起,到60歲,你將擁有632407元。

從30歲起,到60歲,你將擁有226048元。

從40歲起,到60歲,你將擁有75936元。

從50歲起,到60歲,你將擁有20844元。

你可以看出,時間越長,錢增長得越快、越多。因此,我說錢是長跑運動員、耐力型選手,越跑到後麵,它的衝勁越足。如果你了解錢的習性,你會覺得一個月拿出100元投資基金多嗎?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能養成節省的習慣、投資的習慣,錢少的人一樣可以成為有錢人,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

錢是長跑運動員、耐力型選手,越跑到後麵,它的衝勁越足。

第三個誤區:我工作忙,沒時間理財。

我覺得這完全是給自己找借口。每天擠出10分鍾記賬,每天擠出1個小時學習理財知識,我想對一般人來講是沒有問題的。等你有了一定的理財知識,你就知道如何安排你手中的資金了。理財其實就是把你手中的錢進行合理配置,讓你的錢為你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你花很多時間。

第四個誤區:我不懂理財知識,沒法理財。

我覺得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隻要你肯去學習,什麼時候學都不晚,什麼樣的知識你都可以學會。你每天多去看看報紙,看看理財類書籍,聽聽理財講座,你就可以學會理財知識,這樣會幫助你理好財。

第五個誤區:理財就是發財。

這種想法??同理財相悖的。理財要求作到未雨綢繆,在力求財務安全的基礎上,實現你的財產持續穩定的增長,這同一夜暴富沒有關係。那些妄想一夜暴富的人們,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上當受騙、嚴重虧損,甚至血本無歸。

第六個誤區:理財就是買股票、基金、保險。

這種認識是不全麵的。股票、基金和保險都是理財的工具,它們遠不是理財的全部。全麵的理財應該包括你的現金規劃、消費規劃、教育規劃、保險規劃、養老規劃、投資規劃、稅務籌劃、財產分配和傳承規劃。理財涉及你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內容遠遠多於買股票、買基金和買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