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講過: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所謂理財就是管好你家的“水庫”,開源節流。要想讓你家“水庫”中的水量不斷增多,節流是其中的關鍵。
支出是財富的決定因素
這裏首先講講拳王泰森的故事。泰森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拳王之一,20歲時就獲得了世界重量級冠軍。在他20多年的拳擊生涯中,總共掙了4億多美元。但是他的生活極盡奢侈、揮金如土:泰森有過6幢豪宅,其中一幢豪宅有108個房間、38個衛生間,還有一個影院和豪華夜總會;他曾買過110輛名貴汽車,其中有1/3都送給了朋友;他養白虎當寵物,最多的時候養了5隻老虎,其中有兩隻價值7萬美元的孟加拉白虎,後來因為法律不允許才作罷,付給馴獸師的錢就高達12萬美元;他曾經在拉斯韋加斯最豪華的酒店包下了帶遊泳池的套房,一個晚上的房租達15000美元,在這樣的套房裏點一杯雞尾酒就要1000美元,而泰森每次放在服務生托盤中的小費都不會少於2000美元;在愷撒皇宮賭場酒店,泰森甚至帶著一大群他叫不出名字的朋友走進商場,1個小時內就刷卡50萬美元,自己卻什麼都沒有買;就在他申請破產之前,他還在拉斯韋加斯的一家珠寶店中買走了一條鑲有鑽石的、價值17萬美元的金項鏈。由於揮霍無度,到了2004年12月月底,泰森的資產隻剩下了1740萬美元,但是債務卻高達2800萬美元。2005年8月,他向紐約的破產法庭申請破產保護。
再來看看巴爾紮克的故事。巴爾紮克是19世紀法國作家,在那個時期,他一年的稿費就超過六七萬法郎,比法國財政大臣的年薪都高。他有這麼高的收入,還欠下大量債務,就是因為他揮金如土。他喜歡意大利銅器、金製鼻煙盒,喜歡為藍色禮服定做鏤花的金扣子,喜歡乘坐有貴族紋章的馬車到處炫耀,喜歡從國外買來大批油畫,貼滿他的屋子。他總是以為隻有這樣做才有貴族風範,才夠幸福。錢不夠用,他就去借債。為了還債,他隻能拚命工作,但是拚命工作賺來的錢仍然不夠堵上巨大的債務窟窿。最終,握著欠條的麵包商、握著期票的銀行家、揣著契約的出版商,他們找巴爾紮克都快找瘋了。他們找他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希望他還錢。巴爾紮克整天東躲西藏,甚至出國躲債。一直到死,巴爾紮克都沒能還清那些債務。他當了一輩子的賺錢機器,到死還負債累累。他的那部代表作《人間喜劇》就是他欲望膨脹的副產品。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收入並不等於財富,所謂財富應該是存儲的收入,決定財富的是支出,支出才是財富的決定因素。因此,要積累財富就一定要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否則賺再多的錢都有可能被揮霍殆盡,最後落得兩手空空,甚至淪為負債一族。
要積累財富就一定要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否則賺再多的錢都有可能被揮霍殆盡,最後落得兩手空空,甚至淪為負債一族。
如何管理好你的支出
【一】向自己收取按揭款
這裏,先講一個小故事。一個人非常富有,有很多人向他谘詢致富的方法。這位富翁就問他們:“如果你有一個籃子,每天早上向籃子裏放10個雞蛋。當天吃掉9個雞蛋,最後會如何呢?”有人回答說:“遲早有一天籃子會被裝得滿滿的,因為我們每天放在籃子裏的雞蛋比吃掉的要多一個。”富翁笑著說道:“致富的首要原則就是往你的錢包裏放入10枚硬幣,最多隻能用掉9枚。”
這個故事說明了理財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我們稱為“九一”法則。當你收入10元錢的時候,你最多隻能花掉9元錢,讓那1元錢“遺忘”在錢包裏。無論何時何地,永不破例。哪怕你隻收入1元錢,也要把10%存起來,這是理財的首要法則。你千萬別小看這一法則,它可以使你家的“水庫”從沒水變有水,從水少變水多。它的意義並不在於存下幾個錢,它可以使你形成把未來和金錢統一成整體的觀念;它隨著你家“水庫”裏水量的不斷增多,不斷地增加財務上的安全感,讓你的內心變得祥和寧靜;它可以使你養成儲蓄的習慣,刺激你獲取財富的欲望,激發你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要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不是一件難事,可是很多年輕人很難自覺做到這一點。但是這些人一旦向銀行貸款買車、買房,或者刷卡消費了,他們會養成被動還款的習慣。比如他們發了工資,每個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繳納車貸、房貸,歸還信用卡的賬款。如果這種被別人強製的行為,變成了一種自覺的儲蓄行為,這樣持續下去就會給你積累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這裏,我借用“按揭”這一提法,希望青年人自覺養成一種習慣,自覺地強製自己進行儲蓄,這種儲蓄哪怕一開始是不自覺的,時間長了也會變成一種習慣。對很多年輕人,特別是“月光族”來說,這是邁出理財的第一步。在你每個月發了薪水之後,把10%~15%的薪水強製存入銀行,每個月這樣做下去,日積月累,你會發現自己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