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我在博客中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說,他在電視中看到我做的有關“啃老族”的訪談節目後,深深地反省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不孝順的人。他說自己是一個男子漢,30多歲了還在向父母要錢,自己在道德品質上有問題。他的這種說法可能有點兒過激,但他嚴於自省的精神確實非常可貴。一個人成年以後,為了滿足自己生活上不切實際的需求,繼續從父母那裏獲取錢財,這個人的道德品質確實有點兒問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是孝順父母,而“啃老”和孝順是背道而馳的。現在已經把“啃老”當成習慣的年輕人,應該深深地反省自己,切實改掉“啃老”的習慣,養成財務獨立的習慣,做一個真正獨立生活的人、真正孝順父母的人。
【六】不當“假富人”
所謂“假富人”,俗話說就是打腫臉充胖子的人,沒錢裝有錢的人。有些年輕人在經濟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向銀行舉債購買房子、汽車,表麵上成為有房、有車一族,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在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同時,卻背上了沉重的財務負擔,成為房奴和車奴。我們把現實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姑且稱為“假富人”現象。
還有一些年輕人盲目地追求高消費,超出自己的財務能力刷卡購買奢侈品,成為卡奴。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挎著昂貴的名牌皮包、穿著高檔的服裝,但是他們錢包裏隻有幾張信用卡。人們經常開玩笑說,這樣的年輕人兜兒比臉幹淨。這也是“假富人”現象的一種。
我認識一對中年夫婦,夫妻雙方都在公司裏做小職員,每月總共有幾千元錢的收入。他們倆有一個兒子,是一位初中生。夫妻倆都覺得自己這一輩子沒有什麼出息,立誌培養兒子成材,省吃儉用把兒子送到郊區一所寄宿製“貴族學校”讀書,一年要花幾萬元的學費。為了方便接送兒子,他們購買了一輛很便宜的汽車。由於兒子平時在學校住宿,每周五才能回家,男主人每到周五就提前下班到學校去接兒子。兒子剛上“貴族學校”的時候還能集中精力學習,但是僅僅過了一個學期,當他看到自己周圍的同學多是出生在有錢、有權的人家,他們的父母要麼是董事長、總經理,要麼是處長、局長,而自己出身貧寒,雖然每月父母給自己的零花錢已經不少了,但是與那些出手闊綽的同學相比,還是顯得很寒酸。於是,兒子的心裏覺得越來越不平衡,每次回家不是嫌自己的衣服檔次太低,就是嫌父母給自己的零用錢太少,這給父母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有一天下課,父親照舊開著自己的汽車到郊區的“貴族學校”接兒子。他為了不讓孩子覺得麵子上過不去,每次他都把車停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避免同那些奔馳、寶馬等高檔車停在一起。他看到兒子和幾位同學說笑著走了出來,到了校門口,兒子的同學都坐上自家的高檔車走了。父親看到兒子走過來,就非常高興地迎了上去。但是,剛才還和同學有說有笑的兒子,卻表情冷淡地對父親說:“以後不要來接我了,我自己打車回家吧。”父親聽了這句話以後,就知道兒子的思想變了,心裏非常難過。回家以後,夫妻倆就這個問題交流了看法,他們覺得長此以往,兒子在“貴族學校”可能會學到一些知識,但同時也會學到一些壞毛病。兩口子商量以後,決定把兒子轉到離家很近的一所學校上學,家裏漸漸地恢複了平靜。
上麵講的情況,其實也是一種“假富人”現象。父母望子成龍,超出了自己的實際財力,把孩子送到同自身經濟實力不相稱的“貴族學校”學習,結果使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扭曲,這個教訓值得人們記取。
少花1元錢就相當於掙到1元錢,而少花1元錢要比掙到1元錢容易得多。
【七】改掉壞習慣
1.改掉購物癖。女人都喜歡逛商場,這是女人的天性,無可厚非。但是,有些女人具有強烈的購物欲,養成了“難以割舍”的購物習慣,她們給自己找各種借口,高興去買東西,不高興也去買東西;有事去買東西,沒事還去買東西,已經到了“購物成癖”的地步。這種習慣與量入為出的原則相悖,必須改掉。要知道:少花1元錢就相當於掙到1元錢,而少花1元錢要比掙到1元錢容易得多。2.改掉無計劃消費的習慣。我們前麵講過,計劃消費是克製衝動消費、實現理性消費的一種有效方法。改掉無計劃消費的壞習慣,可以幫你積累財富。
3.要改掉從眾消費的習慣。別人需要的東西未必是你所需要的,千萬不要因為“怕落伍”和“怕不入流”,花掉不該花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