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支出決定你的財富(2)(1 / 3)

4.改掉刷卡消費的習慣。信用卡最大的問題在於它造成你花錢時無感覺。很多人可能有這種體會,覺得刷卡消費時不是在花自己的錢,這使你不知不覺間花掉很多錢,造成浪費。因此,要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要慎重地使用信用卡,盡量改用現金消費。

要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要慎重地使用信用卡,盡量改用現金消費。

遠離消費陷阱

【一】消費陷阱麵麵觀

生活中你會麵臨各種各樣的消費陷阱,這些消費陷阱會吞噬你的錢財。下麵,我將主要的消費陷阱進行列舉和分析,希望你能加以警惕。

1.商場打折銷售陷阱。

以前是逢年過節,商場的商品才會打折出售,現在打折對商家來講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有的商場甚至是月月打折、年年打折。消費者在獲得打折實惠的同時,也會麵臨很多的打折陷阱。

陷阱一:先漲後降。

商家利用消費者喜歡購買打折商品的心理,在打折之前先把商品的價格漲上去,然後再打折。消費者實際付出的價款同打折前基本沒什麼區別,有時候甚至還會多付錢。

陷阱二:打折商品、概不退換。

商家利用商品打折的機會將一些滯銷品、殘次品出售,並且不予退換。

陷阱三:購物返券。

很多商場在打折的時候都會推出各種各樣的購物返券。比如買100元送30元、送50元等。很多消費者為了充分利用手中的返券,在購物期間成為“券奴”,在商場裏疲於奔命,在花光了返券的同時又多花費了不少金錢,甚至買了一些自己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的商品。

陷阱四:抽獎促銷。

商場中經常會搞抽獎的活動,但獎品並不是免費的。有一次,我帶兒子去買兒童節的禮物,商場導購小姐說可以抽獎。抽到獎後卻要我花90元購買一幅字畫,當時我就拒絕了,因為那幅畫對我沒有什麼用。有些商場往往采用抽獎的方式促銷,乘機搭便車銷售那些平常很難銷售出去的東西。

陷阱五:商場保留“最終解釋權”。

一旦消費者同商場發生了糾紛,商場怎麼說怎麼算,若幹“霸王條款”使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

陷阱六:尾貨甩賣。

有一些商家在大的商場或酒店中借銷售外貿服裝尾貨為名,實際上在銷售假貨。

2.電視廣告銷售陷阱。

打開電視機,電視上往往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廣告,宣傳各式各樣的商品。其中,大多數廣告對所宣傳商品的作用和功效都有誇大的成分。有一些廣告商利用名人效應,宣傳一些功效子虛烏有的商品。2007年被中央電視台曝光的兩種商品,一種是藏秘排油,另一種是鍋王胡師傅無煙鍋。藏秘排油的廣告語是“三盒抹平大肚子”,實際上有些人在服用之後,不但沒有減肥,體重反而增加??,而它的價格卻很高;鍋王胡師傅的廣告語是“炒菜無油煙,炒菜不粘鍋”,而實際的使用效果是既有油煙又粘鍋,而它的售價是普通鍋的近10倍。

與此相類似的,誇大了商品功效的廣告,在電視上並不鮮見。

3.郵購陷阱。

很多家庭都收到過郵購商品的小廣告。打開小廣告,郵購商承諾用郵寄的方式銷售許多物美價廉的商品,諸如服裝、玩具、電子產品等。由於郵購這種方式供需雙方無須見麵,在市場郵購活動中,一些不法的經營者往往將郵購變成欺詐消費者、謀求暴利的手段。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種欺詐方式。

欺詐方式一:款到發貨,實為拖而不辦。

消費者在把錢彙給郵購商之後,彙過去的錢猶如石沉大海,遲遲收不到商品。

欺詐方式二:虛假廣告實為詐騙。

我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則郵購廣告上寫著,本單位銷售無毒、無味、無副作用的鼠藥,每公斤100元。有位農民想購買兩公斤,錢彙給郵購商之後,不久收到一封來信,信裏麵寫著這樣一句話:“一間房子養一隻貓,兩間房子養三隻貓。”

欺詐方式三:質優價廉實為質劣價高。

有些郵購商給消費者發的貨同郵購廣告上寫的完全相悖,他們郵寄一些質量非常低劣的產品,比如以玩具照相機冒充真的照相機,以無法聽的“隨身聽”冒充隨身聽。如果你要求維修,他回答可以,但是要你再支付郵購費,最終你購買的郵購產品比名牌產品還要貴。

欺詐方式四:明為中獎,實為騙錢。

很多不法之徒都會在你郵購過程中通過手機短信、電話、網站、郵寄等方式告訴你中了大獎,獎品包括轎車、現金、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等。同時,他們告訴你要先繳納手續費、公證費和稅金之後才能領取。有些人為了獲得大獎,興奮之餘就會將幾百元、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的費用彙入騙子指定的賬戶。騙子收到彙款後,就會從人間蒸發。

4.講座促銷陷阱。

很多老年人都接到過熱情的電話邀請,被邀請去參加免費的醫療講座和免費體檢。主辦方的目的是向老人們推銷質次價高的保健品,以下是他們慣用的招數。

招數一:熱情電話打上門。

招數二:請“知名專家”上台講課,這些“專家”大多是一些江湖“專家”。

招數三:恐嚇攻心戰。

由於來到現場聽講座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老年人都非常關心自己的健康,害怕生病。舉辦人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這種心理,在講座過程中經常播出一些關於老年人生病的非常誇張的錄像,用一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對老年人進行恐嚇,讓老人產生恐懼心理,與此同時,他們會講述某種保健品具有神奇功效,為稍後的產品銷售進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