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鎮太原的閻錫山得意非凡,他利用手中的馮玉祥這張牌,和蔣介石大作交易,不僅達到了自重的目的,而且還迫使蔣介石送給了他一頂全國海陸空副司令的桂冠。
蔣、閻作成的這筆交易,極大地刺激了馮玉祥。因為他知道蔣介石如此慷慨大方的真實目的,是趁著他軟禁在晉之機,打著蔣、閻聯盟的旗幟,堂而皇之消滅他的命根子西北軍。怎麼辦?
對此,李德全是清楚的。首先她以“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古訓,說服馮玉祥冷靜如初,同時又幫助馮玉祥製定了拆散蔣、閻聯盟的計劃:設法授意留陝西主持西北軍的宋哲元,要他繞開閻錫山,直接與南京政府接通關係,向南京政府靠攏。西北軍的將領對閻錫山扣留馮玉祥的背信棄義的行動十分憤恨。因此,西北軍在接到馮的指令後,在7月中旬就派參謀長陳琢如到南京求見蔣介石,表示西北軍願意接受中央指揮,消滅閻錫山的晉軍,並要求接濟軍餉。
馮部將領對閻扣馮甚為憤慨,又因經濟困難,急待接濟,便恢複了與蔣方的往來。鹿鍾麟和唐悅良曾隨同馮一起離職,8月間,應蔣方邀請,正式恢複陸軍部常務次長和外交次長的職務,馮部的薛篤弼又就任了衛生部長。宋哲元也派人去南京直接見蔣,得到了一些給養補充。蔣也想乘機分化馮部,先後派人到西安安慰。閻錫山見此情形,大為恐慌,深怕馮軍與蔣繼續勾結,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自己。
這一年8月上旬舉行的編遣實施會議決定,各省政府主席不得兼任軍職,各師長不得兼任政務官,會議宣言又強調,欲謀國權統一,應由軍隊統一開始,堅決實行“化私人軍為黨國軍,化地方軍為中央軍”。這種將全國軍權集中於蔣一人之手、化全國軍隊為蔣家軍的做法,威脅到閻的利益,因而不滿。
編遣實施會議,遭到各方反對,閻認為,此時反蔣,時機有利。
閻錫山主動約馮反蔣,馮玉樣欣然同意,兩人商定仍以國民軍名義興兵討蔣,以增強號召力。
馮玉祥電令宋哲元等克期舉兵,閻錫山也派人和馮部將領接洽,商討進兵方案,答應充分供應馮軍糧秣等。馮軍將領從編遣實施會議中看到了蔣介石排除異己的毒辣手段,就已醞釀討蔣計劃,現見閻錫山態度明確,大力支持,可以免除閻軍抄襲後路之憂,於是也就下定了討蔣的決心。
宋哲元表麵上不動聲色,暗中調動部隊,積極備戰,同時,電告南京鹿鍾麟等脫身出走。
此次討蔣,馮、閻均未公開出麵,以留回旋之地。10月9日,宋哲元等致電閻、馮,列數蔣介石罪狀,表明他們出於被迫不得不起來反蔣。次日,閻、馮回電說:
“應從長計議,以求政治趨入正軌,仍望先行切實編遣,冀達諸同誌救國之初衷,國事當由國人解決也。”
以此來造成他們與反蔣無關的假象,掩護他們的幕後指揮。
10月10日,馮部將領借慶祝雙十節之機,誓師討蔣,宋哲元、孫良誠、劉鬱芬等人聯名通電,推戴閻、馮為討蔣軍總、副司令,宣布蔣介石六大罪狀:假中央集權之名,行專製獨裁之實,以天下為私;任用私人,貪汙成風,開國正氣,破壞無餘;驕誇淫逸,榨取民脂民膏民血;詭謀百出,製造戰禍,使兄弟骨肉自相殘殺;外標和平統一之名,陰行武力統一之實;中東路事件,坐令俄兵出沒邊境、焚燒城池,喪權辱國。通電最後宣布:“蔣氏不去,中國必亡”,“即日出發,為國殺賊,萬死不恤。”
馮軍印發宣言,指明出師目的,專在打倒蔣中正一人,凡屬袍澤,自要站在一條戰線,均認為戰友,榮辱均等。
馮軍各將領公報宋哲元為本軍總司令,孫良誠為前敵總指揮,10月11日,全軍分路出發,向河南進攻。
同一天,蔣介石下令討伐馮軍,分路迎戰。
戰爭初期,馮軍士氣旺盛,攻勢猛烈,接連占領一些重要城池,宋哲元的總部也不斷前移,13日由西安到潼關,24日進駐洛陽,而蔣軍則取守勢,處於被動狀態。但自11月初兩軍進入決戰以後,馮軍逐漸失去優勢,一些城鎮得而複失。11月16日,蔣軍占領開封,20日,進占洛陽。馮軍主力退回陝西。12月1日,蔣軍攻占陝州,戰爭以馮軍失敗而告終。這次蔣馮戰爭,蔣軍在財力、物力、兵力上都占有優勢,而馮軍又因馮被軟禁而群龍無首,指揮不統一,且將領之間不團結,存在許多弱點,馮軍失敗勢所難免,然而,馮軍失敗如此之快,卻是另有原因——閻錫山的爽約和出賣。
戰爭伊始,蔣介石就於10月11日頒發命令,免去鹿鍾麟等人的職務,以閻的部屬代理軍政部長職務,同一天,南京政府以五院院長的名義致電閻錫山,請其就近負責處理西北問題。10月28日,南京政府任命閻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蔣介石拉攏閻錫山,以便集中力量攻打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