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深埋野心(2 / 2)

正當閻錫山陷入北方軍閥混亂之時,1926年11月底,廣東革命政府派代表到太原與閻錫山聯係,希望閻派人到武漢研商參加北伐事宜,並由北伐軍軍委名義,授閻錫山為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閻錫山雖早年參加過同盟會,但他不滿革命政府和共產黨合作,因此對於南方政府的提議和授命,沒有立即答應。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蔣介石手握軍權,是國民黨中最大的實力派人物,南京政府事實上替代了武漢的國民政府。閻錫山見南京政權統治全國的大局已定,便於6月6日宣布就任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並在山西懸掛青天白日旗,成立了國民黨山西黨部。這些行動表明,閻錫山暫時歸順了南京國民黨政權。

閻錫山的歸順,立即招致不久前還與他攜手合作的奉係軍閥張作霖的不滿。張立即派其參謀處長到山西,一方麵暗中窺探閻的舉動,一方麵勸閻歸附“軍政府”,並以“軍政府”副元帥職誘閻。閻錫山知道軍政府是短命的,但不好明說,便婉言謝絕了。並表示:“改易青天白日旗,不一定要與張作霖決裂”;“堅決反共”這一條不變。張作霖雖勸說閻錫山不成,但閻的表態倒也使他放心。於是他分兵兩路南下,一路攻打武漢政府指揮下的張發奎部隊,一路沿淳浦線援救孫傳芳部。與此同時,張作霖又派於珍以檢閱察西部隊為名前往豐鎮平地泉一帶部署軍事。

閻錫山得知張的這一部署後,頗為吃驚,他明白一旦孫傳芳部被救,北方軍事勢力驟強,對已經歸順蔣介石的他來說,後果難以設想。事關重大,不宜遲緩,閻錫山立即行動,在於珍尚未到目的地時,便令張蔭梧在大同將於扣押送往太原,並通電聲討張作霖。9月中旬,閻錫山命分左右兩路軍向北京進攻。右路軍攻取石家莊、新樂後,迅速沿京漢路兩側前進,另以傅作義部由蔚縣出發,向北京東北兩側襲擊。

晉軍在京漢、京綏線上的失利,使閻錫山感到害怕,唯恐打下去損失過重,於己不利,於是命令各線撤退,為了免遭撤退後的打擊,閻錫山以第二軍、第三軍為主力,附關福安師及炮兵,組成右翼地區軍,由徐永昌、楊愛源為正副總指揮,孫楚為前敵指揮,在由固關、娘子關延伸至六嶺關到裏三關之線,構築工事,占領陣地,並以井陘為前進陣地;以第一、七兩軍為主力,附豐玉璽、傅存懷等部及炮兵3個團,組成左翼地區軍;以商震、張蔭梧為正副指揮,在由龍泉關、長城嶺、鐵角嶺至雁門關之線,構築工事,占領陣地;所有由京綏線撤退下來的騎兵,負責陽方口及其以西地區防務;由門頭溝退到繁峙附近的李服膺部,歸左冀地區指揮,在繁峙西留屬,擔任閻錫山的“口袋陣地”。所謂“口袋陣地”,是以五台山和勾注山為口袋陣地兩側,切繁峙平地為口袋底,誘奉軍深入並加以聚殲。

張作霖對閻錫山出兵諸路,企圖一舉消滅奉軍的做法,恨之入骨。因此閻錫山一撤退,張氏立即調集號稱30萬大軍,以張學良、韓麟春等,沿京漢路南下,以石家莊為根據地,向娘子關南北地區進攻;以張作相、萬福麟、湯玉麟等沿京綏路進攻大同,向雁門關附近地區進攻。奉軍兵力雄厚,來勢洶洶,閻錫山部在奉軍的進攻下,傷亡慘重。但由於閻錫山的晉軍憑險防守,工事堅固,加之傅作義堅守涿州,關鍵時刻給奉軍以極大的牽製,因此閻軍的防守不但始終未被擊破,而且還得以轉守為攻,打退了奉軍的進攻。

閻錫山因歸附蔣介石、懸掛青天白日旗而招引的這場戰事,使自己損兵折將,但他沒有後悔,相反對蔣更加擁護。因為跟蔣走,是他當時唯一的選擇,否則他將受到南、北兩麵攻擊,山西處於朝不保夕的危殆境地;而且依靠蔣介石,消滅奉、直勢力,不但可永遠消除威脅,還可使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大大提高,從而使自己在南京政府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蔣介石奪得國民黨領導權後,在黨和政府內排除異己,遭到各方壓力,於1927年10月宣告下野,東渡日本。於是閻錫山邀馮玉祥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他回國主持“北伐”戰事。閻還單獨致電蔣介石:“公去國危,個人之去留事小,黨國之存亡事大,願用春秋責賢之義,再挽浪中已去之舟。”其實蔣介石宣告下野,是他的權宜之計,隻是暫時擺脫一下矛盾的困境,並不是什麼自責的表現。因此一個多月後,於11月10日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回南京,以黨內同誌的要求為借口,再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蔣介石複出後,沒有忘記閻錫山兩份電報中所表示的一片心意。1928年2月,蔣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任命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統領北方國民革命軍。從此閻錫山成了全國屈指可數的軍界大員,與馮玉祥、李宗仁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