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帥旗馮閻反蔣(2 / 3)

蔣閻論爭,使閻錫山與改組派親近起來。閻錫山否認蔣介石中央的合法性,就必須樹立一個“合法”中央來與蔣介石的中央對抗。為此,閻需要汪精衛的改組派和西山會議派的幫助。這時,改組派在蔣的打擊下,在南方已無法立足,得知蔣、閻關係惡化,即派人北上天津,表示願意擁護閻錫山為盟主,以改組派的二屆中央相咱應,組成反蔣聯合陣線。

他回到太原後,親自掛帥,便四處活動,聚集力量,使太原頓時成了一個政治活動的中心。閻錫山可謂足智多謀,他不僅感化了因受欺騙而仇視自己的馮玉祥,使他調轉槍口倒蔣,也把華南的李宗仁、四川的劉文輝都攏絡了過來。

一時之間參加倒蔣的派係及各個大小軍閥彙集到太原的代表共50餘人。其中有國民黨改組派汪精衛、陳公博、廊孟餘、白雲梯、王懋功;國民黨西山會議派的鄒魯、謝持、覃振、李錫九等;馮玉祥方麵的代表李書城、李興中、劉治州、鄧哲熙、陳繼淹等;李宗仁、白崇禧的代表潘宜之;劉文輝的代表胡畏三;韓複榘的代表劉熙眾;石友三的代表畢廣垣、聶相溪;樊鍾秀的代表鄧洪業;孫殿英的代表胡捷三、高夢琴;何鍵的代表黃一歐;劉鎮華的代表楚經緯;萬選才的代表萬殿尊;張學良的代表葛光庭;唐生智的代表袁華選;任應歧的代表劉覺民;馬鴻逵的代表康玉書;嶽相如的代表馬驥才;劉湘的代表鴻吉等,還有宋哲元、陳調元、金樹仁、劉茂恩、劉桂堂、劉春榮等,也派代表前來參加。

這麼多的地方實力派和派係,彙集成一股倒蔣的洪流,洶湧磅礴,大有把蔣介石席卷而去之勢。

但反蔣派的首領都是想當霸主的人物。因此,關於組織聯合機構討論進行時並不順利,一開始便發生尖銳的分歧。汪的改組派主張,須先建立黨的機構,再成立政府機構。他們提議由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產生一個擴大的臨時機構,網羅各方中心人物,再由黨的臨時機構產生臨時政府,準備重開國民黨三大。然後由國民黨三大發起召開國民會議,頒布約法,按孫中山的遺教實行訓政。

為獲得閻錫山的支持,陳公博、王法勤提出,由閻錫山主管軍政大計,他們在一旁協助。汪精衛更進一步提出,此次反蔣是出於軍人的自發行動,而不是由黨部發起的,所以一切反蔣大計,都歸閻主持,他隻是在黨務方麵多發表一些意見,表示讚助,對於軍事、政治問題都不過問。

馮玉祥回到潼關以後,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做反蔣的軍事部署。3月11日,西北將領由鹿鍾麟領銜,發表擁護閻錫山反蔣通電。為此,蔣記中央以吳稚暉的名義於3月13日發給西安馮玉祥一封電報,對馮進行諷刺、笑罵。電文稱馮甘心充當閻錫山的傀儡,成全了閻錫山這個“十九年的不倒翁”。挖苦馮雖然是“須臾逃死”,“以返秦中”,但也是“虛懸愛民之誌,徒老重白之頭,幹戈中心不能有所解決也”。14日,馮玉祥複電反唇相譏。他用諸葛亮罵王朗的筆調說:

“頃奉先生之電,回環讀之,不覺啞然失笑。假如玉祥不自度量,複先生一電,文曰:‘革命六十年的老少年吳稚暉先生,不言黨了,又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蒼須老賊,皓首匹夫,變節為一人之走狗,立誌不問民間之痛苦,如此行為,死後何麵目見先總理於地下乎?’等語,豈不太不好看乎?請先生諒之。”

馮的這封電報,表明他誓與蔣記中央周旋到底。

馮玉祥聯閻反蔣的旗幟樹起來後,立即吸引了叛馮倒蔣的將領。石友三、萬選才、孫殿英、劉壽榮等紛紛發表通電,聲明服從馮的指揮。

處在困境中的桂係,極力推崇閻、馮領導反蔣。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張發奎,胡宗鐸五人聯名發表通電,宣稱:“黨國破碎,民苦流離,推原禍首,皆介公一念之私,有以致之。故蔣氏一日不去,則整個的黨、統一的國,一日不成……百川先生,公忠謀國,普海風從,定戰止爭,非伊人任。宗仁等再思籌思,惟有請百公為全國陸海空軍總司令,總攬軍權。煥章、漢卿兩先生,黨國幹將,勳猶夙著,敬推為副總司令,夾輔百公,藉以促成整個的黨、統一的國早日實現。”

這時,被推舉為反蔣首領的閻錫山,舉起帥旗,主持召開了所有軍閥代表參加的反蔣會議。經過各方代表會商,3月15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的將領57人,由鹿鍾麟領銜發表通電,推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劉驥為總參謀。隨後給各路反蔣軍頒發名號,任命將領,分配戰區與作戰任務。

閻、馮兩支部隊合起來號稱60萬大軍,其他雜牌部隊號稱20萬大軍,總兵力不下70萬。這時,被推上台的海陸空三軍總司令閻錫山,威風凜凜地於1930年4月1日在太原宣誓就任總司令職,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就任副總司令職,張學良未就任此職。同時,還決定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的預備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組織大綱草案》和《國民政府組織法大綱》,以期奪得國民黨黨權、軍權,另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