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加油站上(1 / 3)

紅軍勝利地通過了雪山、草地,突破了川甘“天險門戶”臘子口,越過了岷山以後,在9月21日到達甘肅岷縣哈達鋪。距離陝北革命根據地越來越近了。快要到“家”了,怎麼不使人興高采烈、歡喜若狂呢!

在哈達鋪,群眾熱烈地歡迎紅軍,大家像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老鄉們笑嘻嘻地圍攏著戰士們,互相問長問短,格外親切。戰士們在莊稼地裏,在老鄉們的院子裏,看到一草一木、一條牛、一隻羊,都要仔細詢問,好像有無數的話兒要借著這些事物傾談出來。

整個部隊在這裏休息了兩天,大家都洗了澡,理了發。這是過草地以來第一次洗熱水澡和理發,全身頓覺減輕了重負,感到特別輕鬆愉快。為了迅速恢複體力,根據當地的物質條件,支隊政治部特別提出了“要注意改善部隊生活”的口號。這裏的東西很便宜,5元大洋可以買到100斤豬肉,2元大洋可以買到1隻肥羊,1元大洋可以買到5隻肥雞,5毛錢可以買到一擔青菜。這時候不論指揮員、戰士或民工都領到了1元慰勞費,再加上反動軍閥魯大昌遺留下來的大米、白麵千把擔,食鹽數千斤,除分給當地老鄉外,還可以分一些給部隊吃。在雪山、草地幾個月沒有吃過食鹽、大米、白麵了,這時卻每天三頓,頓頓有葷菜。戰士們又和老鄉們聯歡,請他們一起吃飯,大家談笑風生親如一家人。

哈達鋪,除了為長途跋涉的紅軍提供豐富的給養和充足的休息時間而外,更重要的,是在此處紅軍和中央獲得了關於北上立足點的重要信息情報。

到哈達鋪後又往哪裏去呢?按照俄界會議決定,北上紅軍經過甘東北,以遊擊戰爭打通國際路線,取得蘇聯的幫助,在接近蘇聯的地區創造一個根據地。但具體路線如何走,一時眾說紛紜。一天,葉劍英看到部隊繳來的一張國民黨報紙。上麵有一條消息,是報道“國軍”進攻陝北紅軍勝利的新聞。從消息中可以看出,劉誌丹的部隊不少,根據地也不小,而且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葉劍英趕忙問總政治部的白軍工作部部長賈拓夫:“拓夫,你看看這篇報道,劉誌丹在陝北搞革命,他們的根據地還不小,力量也可觀,你過去在那裏工作過,一定曉得陝北的情況。現在我們三個方麵軍在原來的根據地都呆不住了,長征了,劉誌丹還能在原地堅持,說明陝北的群眾是好的,沒有群眾基礎不可能做到,紅軍的力量也不小,我們到他那裏去吧!你看怎樣?”

賈拓夫是陝北神木人,聽他這樣一說,又看看報紙,高興地說:“我們陝北是鬧革命的好地方,群眾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群眾基礎好,又加上窮鄉僻壤,可以和反革命勢力進行周旋。”

他們倆接著議論起來:

“劉誌丹靠自己的力量能堅持這麼久,而且還打勝仗,很不容易。我們去了後,力量就更大了。”

“陝北群眾生活很苦,要求革命,是個很理想的根據地。明末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就是陝北人。現在劉誌丹在那一帶很有影響,人民群眾擁護他。”

……

當天下午,葉劍英把那份報紙拿給彭德懷看。彭德懷看完報紙,顧不上同葉劍英商量,拿著報紙就去找毛澤東。

彭德懷回來,興奮地對葉劍英說:“你提供的報紙很重要,老毛和中央其他同誌已初步決定,到陝北去靠劉誌丹。”

中央決定到陝北去是非常英明的,那裏是老根據地,有劉誌丹、徐海東的部隊,又接近抗日前線,如果走寧夏或河西走廊,會有不堪設想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