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風奈良(3 / 3)

道祖王是否真的那麼不堪呢?現在普遍認為,那是藤原仲麿的陰謀或者刻意誹謗所致——就象中國漢代被權臣霍光廢掉的昌邑王一樣。總之,為了立新東宮之事,孝謙女帝召集眾臣商議,仲麿力排眾議,擁戴和自己關係親近的舍人親王之子大炊王。最終,大炊王成為儲君,仲麿的權勢和聲望都達到了頂峰,他遂於第二年推動孝謙女帝下詔,施行其父藤原不比等製定但擱置了整整三十九年的《養老律令》。

這是天平勝寶八年(757年)五月間的事,到了七月,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麿終於再也按捺不住了,利用百姓苦於寺院佛像建造之機,聯合對藤原仲麿不滿的皇族和大伴、佐伯等氏族,策劃發動政變。當時平城宮正在修繕,孝謙女帝在田村宮議政,橘奈良麿的計劃是,首先在田村宮暗殺藤原仲麿,然後廢黜大炊王的東宮之位,並逼女帝退位,在鹽燒、道祖、黃文、安宿四王中選擇一人繼承天皇寶座。然而組織中出現了叛徒,山背王和中衛府舍人上道斐太先後將政變陰謀密告孝謙女帝和藤原仲麿,女帝和仲麿先下手為強,火速逮捕了陰謀策劃者,將橘奈良麿和黃文王等首謀者處以極刑,將協從四百餘人盡數流放。

或許是為了紀念平安度過危機,當年八月十八日,下詔改元為天平寶字。天平寶字二年(758年)八月,孝謙女帝退位出家,東宮大炊王登基,就是淳仁天皇。這時候,日本仿唐之風達到了頂點,竟然把官名也全都按照中國的習俗加以修改,藤原仲麿就被任命為左大臣,改稱“太保”,還下賜了新名“惠美押勝”。兩年後,他又升任為太政大臣,稱“太師”。

太師惠美押勝所以能夠一帆風順、青雲直上,主要靠了兩個大後台的支撐,一個是聖武天皇的皇後藤原光明子,另外一個就是孝謙女帝。然而光明皇後在760年去世了,而孝謙女帝(此時為上皇)也因為僧人道鏡的問題於762年開始和淳仁天皇相對立,惠美押勝站在天皇一邊,結果把上皇給徹底得罪了。

道鏡為河內國人,出自弓削氏,初從義淵修習法相宗,後長住東大寺。752年,他應孝謙女帝之邀入宮做道場,761年更藉看病之機受到已經退位的女帝的寵信。傳說孝謙上皇和道鏡的關係很不一般,這不免令人聯想起武則天身邊的白馬寺主持薛懷義……然而就算道鏡真是上皇的麵首吧,以日本的婚姻習俗來說,這也並非十惡不赦的大罪,然而惠美押勝偏偏極端反感道鏡,數次慫恿淳仁天皇向上皇進言,要將道鏡趕出京去。

有傳說惠美押勝也曾是孝謙女帝的入幕之賓,因此當上皇拋棄了他,轉而鍾意道鏡後,他才會如此憤懣不滿。總之,因為道鏡問題,上皇和天皇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天平寶字六年(762年)六月,上皇從隱居處遷回平城京,並宣布剝奪淳仁天皇的權力,國家大事和人事賞罰都由自己頒詔施行——退位的天皇以上皇之名重掌權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日後“院政”的濫觴。

淳仁天皇和惠美押勝為了反擊上皇的專斷,開始秘密策劃,由押勝一族控製了禁衛軍的指揮權以及近畿地區數國的行政權。天平寶字八年(764年)九月,淳仁天皇任命惠美押勝為都督四畿內、三關、近江、丹波、播磨國兵事使,並命令以上地區每國征召二十人以充禁衛。押勝秘密下達了每國征集六百人的動員令,以演習為名聚集和訓練士兵,準備起事。

惠美押勝犯了一個大錯誤,想要打擊上皇勢力,早在孝謙上皇返回平城京的時候就該動手了,等到上皇重掌政權兩年以後再想發動政變,時機已經錯失,人心早就轉向。果然,計劃被告發,上皇立刻派山村王到中宮院奪取了禦璽,旋即宣布押勝為逆賊,剝奪其官位和俸祿。這是九月十一日的事情,當晚,惠美押勝逃出平城京,首先想要逃往近江,後又轉道越前,都被上皇派人截斷了去路,他進退失據,最終於十八日在高島郡的勝野鬼江附近被逮捕,就此人頭落地。

押勝一族及其黨羽被孝謙上皇斬殺殆盡,就連淳仁天皇也無法幸免,十月九日遭到廢黜,隨即被流放去了淡路島。上皇再次登上天皇寶座,史稱稱德女帝。隨著惠美押勝之死,藤原南家也就此衰弱了。

●法王道鏡

稱德女帝複位的次年(765年),改元天平神護,隨即任命道鏡為大臣,稱“大臣禪師”。按照女帝自己的說法:“朕以出家人為帝,當用出家人為臣。”於是當年閏十月,竟然升任道鏡為太政大臣,第二年更封其為法王。

稱德女帝和道鏡法王,兩人的生活極度驕奢淫逸,雖然將吉備真備等人重新召回都城供職,朝政卻不但沒有絲毫的起色,反而日益傾敗下去。日本有史料記載,女帝和道鏡夜則同寢,道鏡衣食住行都等同於天皇,兩人同受百官朝賀。雖說以日本的風俗並不嚴禁婚外情或者和尚娶妻,但天皇不同於普通百姓,這種行為肯定會招致各方議論的。大概是為了堵住眾人之口吧,稱德女帝公開下詔,嚴禁有婦之夫另愛第三者,並且取消了傳統每年正月舉行的青年男女表述衷情的踏歌會。

稱德女帝沉湎於放縱的生活中,根本無心治理國事,道鏡因此覬覦天皇寶座,他暗示官吏上奏,說在宇佐八幡神宮得到了神諭:“道鏡即位,天下太平。”位於九州的宇佐八幡神宮乃是神道教的著名寺社,影響力很大,因此稱德女帝派和氣清麿前往確認神諭。和氣清麿臨行前,道鏡悄悄把他拉到一邊,許諾說如果自己能夠勝利當上天皇,就讓清麿做太政大臣。然而和氣清麿毫不理會道鏡的封官許願,數月後即帶回神諭,明確宣告說:“我國從天地開辟以來,就是君臣名份森嚴之邦,從來沒有過以臣為君的事情。如果無道小人竟敢覬覦神器,定為神靈所不容。應該早立皇嗣,並將無道之人清除出去!”

這是769年之事,第二年八月,稱德天皇就駕崩了,臨終立天智天皇的孫子白壁王為東宮。十月,白壁王繼位,改元寶龜,即光仁天皇。失去靠山的道鏡和尚也被灰溜溜地趕出了京城,前往偏遠的下野國擔任藥師寺別當(僧職)去了。

光仁天皇立稱德女帝的妹妹井上內親王為皇後,立他戶親王為東宮。然而井上皇後和她的姐姐一般荒淫,傳說某次和天皇下棋賭賽,雙方約定輸方要向贏方推薦美男或者美女,結果光仁天皇輸了,皇後就一再索要美男,不肯罷休。光仁天皇無奈,隻好去和藤原百川商議對策。

惠美押勝雖然敗亡,當時朝中顯貴,仍有相當一部分是藤原氏的子弟,比如左大臣藤原永手(北家)、內大臣藤原良繼(式家)等等,但權力最大也最有智謀的,還得算是式家的藤原百川。

藤原百川早就對井上皇後和他戶太子的荒淫跋扈恨之入骨,於是設計讓天皇把親兒子山部親王推薦給皇後。等到正當盛年的山部親王和年過五旬的皇後幹柴烈火,打成一片以後,藤原百川趁機密奏說皇後想要“咒殺天皇”。已經對皇後所作所為厭惡到極點的光仁天皇毫不猶豫,立刻廢黜井上皇後,兩個月後又廢黜了東宮他戶皇子。藤原百川繼續施行自己的計劃,據說花費了四十多天勸說天皇,終於使天皇於次年也即寶龜四年(773年)元月,正式下詔立山部親王為東宮。

天應元年(781年)四月,光仁天皇讓位於山部親王,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桓武天皇。延曆三年(784年),桓武天皇遷都到長岡,延曆十三年(794年)再遷葛野——葛野的新都稱為平安京,日本從此進入了“平安時代”。

日本人的氏、姓和苗字

說到日本人的姓氏,首先要從中國人的姓氏談起。請問,商鞅姓什麼?姓商?錯。姓衛?錯。姓公孫?更錯!因為中國上古,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隻有貴族才有閑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姬。他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他是衛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仕秦被封在於商,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正是他的氏。再如,薑子牙姓薑,但是呂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趙氏(生在趙國)、秦氏(秦的國君)。諸如此類。

男子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商鞅雖然姓姬,但不能叫他姬鞅,秦始皇雖然姓嬴,但叫他贏政就大錯特錯。隻是這一姓、氏分開的製度,漢以後就逐漸被大家遺忘了,姓、氏逐漸合流。

日本的情況則正好相反,氏指的是出身氏族(日本古代的氏族並不一定由血緣關係所組成),姓則指的是大和朝廷賜予氏上等貴族的稱號,比如臣、連、造等等。這種“姓”其實含有種姓的意味,以區別氏族地位的高低。其後出現的賜姓如藤原、橘、源、平,等等,嚴格意義上來說仍然是氏,而不是姓。貴族男子正規的稱呼,必須姓氏疊用,比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實是名。

苗字又是什麼呢?苗字是代表一個氏姓的分家的意思,可以有多種來源,比如地名、官名、莊園名,等等,苗字經常可以更換,其實更象是中國古代的氏。打比方說,武田苗字出於源氏的新羅三郎義光,其後裔一支任甲斐守護,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狹守護,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戰國名將中,有不少稱北條苗字,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名門平氏的北條之後裔:北條早雲祖孫三代,出身低微,來源不詳,為了名正言順稱霸關東,而冒苗字北條;大將北條綱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島正成之子,因為娶了北條氏綱的女兒,而賜苗字北條,是冒稱之冒稱;上杉謙信麾下名將北條高廣,其實本來的苗字是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隻是以所領北條莊為新苗字,才變成了看似顯赫的北條氏……

武士階層抬頭以後,武士們的苗字越分越多,越分越雜,逐漸變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姓,而到了江戶時代,很多商家把商號冠在自己的名字前麵,也逐漸演化成現代意義上的姓——本書後麵為了行文方便,會經常在苗字後麵加個“氏”字以指代某一家族,但這並不說明苗字和氏有其共通之處。

不過,古代日本的平民百姓都是沒有姓的,要到近代明治維新以後,才強迫人人都必須有姓,從而大多毫無本源地生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