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其實,我認為的理財是指,如何運用剩餘的閑錢來創造利潤。所以,如果沒有閑錢,卻一味地想投資致富,就可能會不小心負債。
近年來,由於台灣地區的政治與總體經濟的不穩定,造成人民痛苦指數不斷攀升,不動產在可預見的數年內,仍應是維持平盤,僅特殊地段呈小幅成長,並沒有大漲的客觀條件。
這時,如果你負債去買不動產,不僅要償還貸款,還要繳納一些稅賦、裝修、搬遷等額外費用,隻會徒增負債,更不用說會致富。如果未來無力繳款時,房子將會被銀行拍賣,一旦進入拍賣程序,勢必連償還銀行的貸款都不夠,甚至導致負債逐漸累積。如果這輩子無力償還,未來勢必將連累法定的三個繼承順位幫你還債,真是所謂的禍延子孫(請參閱《一年還1000萬的金錢密碼》)。
在理財的路上,既不能太過冒進,也不能太過天真,好好恪守“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並貫徹“先理債再理財”的中心思想才對。
因此,如果你手邊沒有閑錢,特別是有經濟壓力時,千萬別急著買不動產,否則最終你買進的隻是負債,而非資產。
周老師的叮嚀
很多人以為房子就是資產,事實上它也是拖垮許多人的潛在殺手,在此建議你多存一點的自備款再購屋,免得被利息壓得失去生活品質,未來生活也才有保障。
◇有閑錢再理財
一位蓄著山羊胡的男性讀者,有天拿著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來請教我。
他手拿著名牌包包,開著百萬名車,看起來就是一副很闊氣的年輕小夥子。不過他告訴我,他收入並不穩定,目前暫時待業中:“我曾經負債蠻嚴重的,但現在都已還清了!”
盡管他這麼說,但直覺告訴我,背後應該是有家人幫他的忙。
“有工作時,你的月收入多少?收支可以平衡嗎?”我這樣問他。
“大約三萬左右,還算夠用啦!”
“但是,我看你很愛打扮,全身上下都是名牌,真的夠用嗎?”
他說:“我住家裏,而且隻是幾樣行頭特別名貴,其他都很便宜!”
接下來的談話當中,除了他的經濟狀況外,我也知道他有個漂亮女友,但卻經常吵架!
當我將資產負債表攤開來,仔細看過之後,我就問他:“你不是說薪水夠花嗎?那為什麼還會辦一堆現金卡和信貸?”
“喔!我都是借去投資的。你看!”他用手指著資產欄--有基金、債券、股票……他接著解釋:“因為過去我是專門教民眾如何購買基金和債券的金融講師。當時我就想,如果自己沒有實際去買這些金融產品的話,怎麼會有說服力叫別人去買呢?所以後來我才借錢出來投資。不過,我認為那些並不是負債,因為我都把它們變成了資產的一部分。”
他說完,我看了看他,不禁脫口而出:“可是都賠錢對不對?”
空氣頓時凝結……
“你怎麼知道?”他有點尷尬地小聲問我。
“賣掉吧!”我堅定地說。“這樣會賠很多啊!”
“賠也要賣!因為現階段的你,根本不可能靠投資理財致富!”
又是一個生命態度偏差的人。
在這種貸款需付利息、投資又慘賠兩頭燒的情況下,放越久,利息隻會越滾越大,就算投資真的有朝一日起死回生,恐怕累積支付的利息,遠遠高於投資增值的部分。
這則案例中的男主角,工作尚不穩定,感情又不穩,家人尚為他擔憂,套句老祖宗的話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都欠佳,這樣的生命就算偶爾賺一筆,都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那將會是讓你下次摔得更慘的絆腳石。
正在瀏覽此書的你,想要理財致富嗎?
請先審視一下自己的生命態度,並牢記理財三部曲:
一、把人生理順再理財。
二、先理債再理財。
三、有閑錢再理財。
周老師的叮嚀
我們不是理財專家,因此借低賺高的杠杆原理並不適用於一般人。特別是年輕的生命,真正該理的是自己內在的涵養與實力,一旦時機成熟,財富自然向你滾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