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傅舉有以及他的擂鼓助威者那有理有據、頗為不凡的論證看,馬王堆三號墓的主人作為第二代軑侯利豨的可能性較大,在沒有新的高手跳出來將此論斷推翻的情形下,傅氏等人的理論當是值得肯定的。

關於三號墓的主人到底是誰的問題已有結論,但作為利豨的身份卻又是一個頗值得思考和推測的難題。從史料的明確記載看,當第一代軑侯利蒼於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去世後,接替長沙國丞相之職的不是利豨,而是一位當年跟隨劉邦一同打天下、時任河內都尉的名叫越的朝廷老臣,利豨隻是承襲了軑侯的封爵。承襲封爵之後的利豨官拜何職,都幹了些什麼,史料無載,一切全靠後來的研究者推測了。

從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1000多件隨葬物來看,有38件兵器和一張駐軍圖。在過去的考古發掘中,漢初的兵器很少見到,而這次發掘共有弩、弓、箭、矢菔(盛箭的器具)、劍、戈、矛、兵器架八種出土。這些兵器中的弩、箭、劍、戈、矛等都是專為死人隨葬而製作的明器,並非實用器物,但製作甚精,完全是仿照實用的武器製成的。弩的機件和箭的鏃本應是銅製的,但墓中所出弩機和箭鏃卻是用牛角做的。這大概與漢文帝下的那道“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命令有關。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銅劍和劍鞘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弓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矢和矢菔

墓中出土弩兩件,弩臂用木製髹漆,上麵錐畫細如遊絲的雲氣紋。有研究者認為,弩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發明的,在當時是一種便於瞄準和遠射力強的新式武器。這次出土的弩在弩機的結構上繼承了楚國弩機的杠杆機械原理並有所改進。如戰國弩機沒有銅廓,機件(牙、扳機、栓塞等)直接安在木臂上,而這次出土的弩機有了廓。弩臂也有許多改進,如臂身加大加長了。戰國弩全長隻有51.8厘米,而這次出土的弩長有60.9厘米和68厘米。所有這些改進都是為了適應彈射力增加、射程更遠的需要。

箭出土24支。鏃是用牛角做成的三棱形鏃,較短小。箭杆似為蘆葦稈做成,直徑0.7厘米,上髹紅漆。箭全長82.4厘米。由於弩臂加長,箭也相應地比戰國時的長了十多厘米。弓四件,其中木弓、竹弓各兩件。木弓較長,長142厘米和145.8厘米,比戰國弩弓寬而且厚。由四股絲繩絞成的弓弦弦徑有0.5厘米。這些都說明由於當時軍事上的需要已造出了彈射力較大的強弓勁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兵器中還有首次出土的兵器架,上麵彩繪雲氣紋,上橫置一柄帶鞘的角劍。此外還有角質戈、矛和劍上的零件銅格、銅劍首等物。結合兵器和出土的那張軍事地圖,可以初步推斷利豨曾和軍事有密切的聯係,很可能擔任過長沙國的武官這樣的職位。這樣推測的理由除大量兵器和軍事地圖外,墓中還出土了一頂烏紗帽。根據墓中遣策記載,它的原名為漆麗紗帽,是使用孔眼稀疏的紗加工而成的,外表找不到一根線頭,其製作之精細,令人歎為觀止。據初步分析,紗帽編成後,又在外部塗了一層黑漆,油光烏亮,就像用烏紗編成的一樣。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一頂烏紗帽,屬稀世珍品,後來被定為國家一級藏品。據史料載,這頂漆麗紗帽,在漢代又稱武冠,是當時武官專用的帽子。如《後漢書·輿服誌》說:“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也就是說,這樣的帽子是由武官戴的。《漢書·蓋寬饒傳》記載,武官蓋寬饒“冠大冠,帶長劍,躬案行士卒廬室,視其飲食居處”。他所戴的“大冠”,正是三號墓出土的這種漆麗紗帽。不過據說這種帽子到了東晉時已成為宦官的專用品,到唐朝又轉成為官員的一種禮帽。《唐書·輿服誌》曾說:“烏紗帽者,視朝及燕見賓客之服也。”再後來,烏紗帽的兩邊分別長出了翅膀,這就成了後人經常在戲曲舞台上看到的那個樣子。三號墓出土烏紗帽的曆史比東晉要早幾百年,堪稱中國古代烏紗帽之父。故此,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專門對湖南方麵做出指示:“這頂烏紗帽不能公開展出,要放在庫房裏好好保存,隻有副總理以上的官員才能看……”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兵器架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烏紗帽

三號墓棺蓋上有一幅帛畫,畫的中部上段是墓主人出行的場麵。墓主人麵部部分破損,但可確認為男性,頭著劉氏冠,身穿紅袍,腰間佩劍,袖手緩行。後麵六人隨行,前麵三人作恭迎狀。中部下段是宴饗場麵。從整個畫麵來看,墓主人也正是“冠大冠,帶長劍”的武將形象,這就是說第二代軑侯利豨確是出任過長沙國的武官。

至於利豨沒有承襲父職,也就是說沒有當上丞相而成為一員武將的問題,研究者傅舉有先生做了這樣的推測:“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去世時,利豨還是一個嘴上沒毛的十五六歲的少年。如果由他承襲父職,擔任長沙國丞相之職,統率百官,處理國家政事,顯然不太適合。因此,漢中央朝廷決定調經驗豐富、老成持重的河內都尉越,前來接任了丞相之位,作為利蒼長子的利豨隻是暫時承襲了父親那軑侯的封爵,沒有出任重要官職。”承襲了封爵並成為第二代軑侯的利豨,大概心中仍懷有在某一天能出任丞相的雄心壯誌,便在某位高人的指點教誨下,加緊了對社會各個學科的涉獵和攻讀。從墓中出土的帛書和竹簡看,他攻讀的學科極其廣泛龐雜,既有哲學、曆史、文學、軍事、宗教、繪畫等社會科學,又有天文、地理、醫藥、曆法、氣象、建築、畜牧等自然科學。而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是為登上駕馭百官、治國安邦的丞相之位鋪橋墊路的。但就在他學有所成,且到了足以為官掌權報效國家子民的年齡時,鑒於丞相的位子已被中央派來的越捷足先登,漢中央朝廷隻好和長沙國諸侯王協商,讓其出任武官。由於列侯的爵位在漢代的俸祿是2000石,地位在郡守之上,如果讓利豨擔任武官,那隻有擔任長沙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中尉。因為諸侯王國的丞相和中尉都屬於2000石的高級官吏,利豨隻有擔任這個職位才符合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