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上的世界之最(2 / 2)

在1881年用照相術來拍攝彗星的照片之前,1878年俄羅斯天文學家布烈基興(1831—1904年)就根據彗尾的彎曲程度把彗尾分成了三種類型。Ⅰ型幾乎筆直,差不多位於和彗星向徑相反的方向。Ⅱ型是向著和彗星運行相反的方向傾斜的、寬闊而彎曲的彗尾。Ⅲ型是比前兩類短得多而向後彎曲得更厲害的彗尾。後來有研究者認為,布烈基興的Ⅱ、Ⅲ兩型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分成兩類就可以了,即Ⅰ型由等離子氣體組成,叫作氣尾,在太陽風的作用下,分布在等力線上;Ⅱ、Ⅲ型由大大小小的塵埃組成,叫作塵尾,在太陽輻射壓的作用下,分布在等時線上。但是另外還有一種直指太陽的短針錐狀的彗尾,如1957年4月阿侖德—羅蘭彗星那樣,被稱為反尾。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整理人員在對三號墓出土的另外一部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的研究中,竟發現了“噴者虞噴,上如彗星”的話。這裏描述的彗星形象,指的應是彗尾。《晉書·天文誌》在彗星條下有“史臣案,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的記載,《晉書·天文誌》的作者李淳風(公元602—670年)發現了彗星的尾巴常常背著太陽這一劃時代的規律,比歐洲人發現同一現象早900多年。歐洲是1531年才由皮特爾·阿畢安(公元1495—1552年)發現的。但中國卻比他早發現1700多年!彗星離太陽較遠的時候,隻有一個彗核,隻有當它靠近太陽時,才噴射出物質而形成彗尾。這一噴射理論在國外是由德國天文學家白塞耳在公元1835年首先提出來的。但是,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的一句話,說明中國比世界各國早2000年就觀察到了彗星的噴射現象。在國外,直到公元66年才有一個出現在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圖;歐洲直到1528年還把彗星畫成一個怪物。中國的彗星圖比國外最早的彗星圖還早了200多年,比西歐則早了1000多年。由此可見,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29幅彗星圖,當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彗星圖。

馬王堆漢墓有關天文方麵的發現,不僅引起了國內,而且引起了世界各國天文學家的重視,並且改變了世界天文學史,證實了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