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上的世界之最(1 / 2)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本帛書天文著作,一本叫《五星占》,另一本叫《天文氣象雜占》。參與帛書整理與研究的天文史專家認為,這是世界上保存下來最早的天文書籍。

關於帛書《五星占》的內容,研究者認為它是關於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五大行星在天體中運行的記載。帛書記載金星的會合周期為584.4日,比今天天文學家所測得的583.92日,隻差0.48日,誤差隻有萬分之幾。土星的會合周期,帛書為377日,比今天測得的378.09日,隻差一天。帛書說:“五出,為日八歲。而複與營室晨出東方。”也就是說,金星的五個會合周期剛好等於8年。1965年翻譯出版的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弗拉馬利翁的《大眾天文學》第二冊裏說:“八年的周期已經算是相當準確的了,事實上金星的五個會合周期是八年減去二天十小時。”弗拉馬利翁還利用這個周期,預報了20世紀後半期到21世紀初的金星動態。但是,在2000多年以前,一個沒有留下名字的中國天文學家,就發現了這個周期,並利用這個周期列出了從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70年的金星動態表,同時還推算出五星在天空中運行的位置及它們的公轉周期。如填星(土星)的公轉周期,《史記·天官書》和《淮南子·天文訓》都計算為28年,帛書卻推算為“三十歲一周於天”,帛書的這個推算,更接近於現代天文科學計算的數字,即29.46年公轉一周。這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五星行度表中,還列入了陳勝吳廣起義所創立的“張楚”年號,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革命風暴在西漢初期所造成的深刻影響。據專家考證,《五星占》的內容是戰國時期《甘石星經》的內容,而《甘石星經》成書的年代為公元前370—前270年之間,比希臘最早的天文學家伊巴穀還早兩個世紀,所以,這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

傅舉有整理的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天文星占帛書

20多年前,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他編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天學》部分中,談到彗星的時候,引用了公元1644年中國手繪的一幅彗星圖時,說他不知道北京明清兩朝的檔案中,是否還有這種手繪的彗星圖。他認為公元1644年的這幅彗星圖就是中國最早的彗星圖。但他根本沒有想到,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繪出了29幅彗星圖,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馬王堆漢墓內。這就是繼《五星占》之後的另一部奇書《天文氣象雜占》。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彗星圖局部,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圖(席澤宗摹本)

通常人們用肉眼可見的明亮彗星,是由彗核、彗發和彗尾三部分構成。彗核與彗發合起來又稱為彗頭,在彗頭的後麵拖著長長的彗尾。1970年,美國利用人造衛星在地球大氣層以外對兩個彗星進行的觀測發現,在彗頭的外麵還包圍著一層範圍很大的氫雲(hydrogen halo),不過這隻是最近的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彗星是由彗核、彗發和彗尾三部分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