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地圖(1 / 3)

�NB�M�三號墓東邊箱57號長方形漆盒裏,發現了三幅畫在帛上的地圖,它們折疊成長24厘米、寬12厘米的一疊。由於經過2000多年的疊壓和水的浸泡,折處斷裂,已無法打開,運到北京後,整理小組人員隻好一片一片地揭下來。結果一幅大一點的斷裂為32塊長方形殘片,中等的一幅斷裂為28片,小的一幅也斷裂成好幾片。鑒於幾幅地圖均已殘破不堪,整理小組人員打算先把最大的那一幅拚複一下看看效果。

斷裂的帛片上,有墨繪的河流、山脈、城市、道路、鄉村以及篆書的古代城市鄉村和一些河流的名字。由於帛片相互滲印有很多深淺不一、粗細不等、形狀不同的線條、圓圈、方框和篆書注記,加上帛片邊緣的嚴重殘損,給複原帶來了困難。整理人員在拚複的過程中,發現最上邊的帛片上,有一塊很大的用墨繪的半月形全黑圖形,它的下麵與河流相連,顯然,這是表示湖海等水域的標記。根據這一特點,當時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古代的湖南地圖,並且認為最上邊那塊全黑的半圓形圖形就是古代的洞庭湖。在這一設想的基礎上,整理人員把它拚成了和現在的湖南地圖相似的長方形地圖,北邊是洞庭湖,有湘、資、沅、澧四水與它相連。待拚複以後,大家才發現矛盾百出,圖上的河流、山脈都不相連屬,有些帛片明顯倒置,若按這樣排列形式,河水不是由西向東,而是由東向西倒流了。第一次拚圖宣告失敗。後來經過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室、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研究所、地圖出版社、故宮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館等許多單位調往北京參與帛書整理的專家,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恢複了地圖的原貌。原來這幅古地圖的方向和今天地圖的方向剛好相反,是一幅上南下北的地圖。上邊那塊半圓形全黑的圖形不是洞庭湖而是南海。拚複後地圖是正方形,邊長96厘米。圖上沒作圖名、圖例、比例尺和繪製年代的標注。

關於該圖的成圖年代和製圖區域範圍,根據與該圖同時出土的一件木牘的記載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字樣,可以斷定這幅地圖繪製的年代當在此以前。地圖所包括的範圍大致為:東經111度至112度30分、北緯23—26度之間,地跨今湖南、廣東兩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部分,相當於今廣西全州、灌陽一線以東,湖南新田、廣東連縣一線以西,北至新田、全州以南,南界到達廣東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圖的主區包括當時長沙國的南部,即今湘江上遊第一大支流瀟水流域、南嶺、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區。其鄰區為西漢諸侯南越王趙佗的轄地。地圖主區部分內容比較詳細。鄰區表示粗略。按照通常以主區命名地圖的原則,有的人認為可以把這幅圖叫作《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也有的人認為此圖主區範圍很小,隻是長沙國南部的一部分,不宜隻用“南部”二字,應加上“深平防區”較為妥當。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摹本

全圖分為主區與鄰區,主區的城邑、山脈、水道以今湖南道縣(古營浦)及瀟水流域(古深水)為中心;山脈以九嶷山為中心,東南包括今南嶺的萌渚嶺,以西則以都龐嶺為界

為了弄清該圖是否有統一的大致比例,整理人員首先選擇了古、今地圖上能夠大致確定位置的五個同名點,然後分別在複原圖和現代1∶50萬地形圖上進行量算,結果發現,複原圖的主區有一個大致的比例,約在1∶17萬—1∶19萬之間。當時的度量製為一裏折300步,折1800尺,折18000寸,可以初步推斷該圖統一的名義比例為1∶18萬,相當於一寸折十裏地圖。

地圖上表示的主要內容既包括作為自然地理要素的山脈、河流,又表示了作為社會經濟要素的居民地、道路等,而地貌、水係、居民地、交通網四大要素,正是現代地形圖的基本要素。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幅相當科學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圖。

地圖內容各要素的表示特點為:

一、水係在這幅圖上表示得比較詳細而突出。這可能是由於南嶺地區山路崎嶇,而該圖又著重被用於水路運輸和行軍作戰有關。因此,河流表示得相當詳細、準確而生動。圖上共有大小河流30多條,其中至少有九條標注了河流名稱,如營水、舂陵水、泠水、精水、羅水、壘水、臨水、參水等,其中深水、泠水兩河還標明了水源。圖上河流用粗細均勻變化的線劃表示而出。湘江上遊最大支流瀟水是圖內的主要河流,線劃粗度由源頭0.1厘米逐步變粗到營浦以下0.8厘米。河流的主次關係表示明確,彎曲自然,主、支流交彙口的圖形正確,河流與地形的關係處理得當。河名注在支流入主流的河口處,與現代地圖河流注記排列方法不同,但這種注記方法讀圖還是比較方便。整理人員把原圖的水係與現代地形圖做了比較,發現河流骨架、河係的平麵圖形、河流流向及主要彎曲均大體相似,可知當時的測量是相當準確的。有的河流如泠水、深水、舂陵水等名稱至今還在沿用。

二、地貌。該圖主要表示了山脈、山簇、山峰、山頭、山穀等內容。南嶺地區山脈縱橫交錯,山嶺盤結成山簇,圖上用了閉合的山形線,表示山脈的坐落,山體的輪廓範圍及其延伸方向。例如觀陽、桃陽以東的都龐嶺的走向表示得清晰醒目,與現代地形圖對照,可知其山脈走向大體正確。地勢複雜的南嶺表現得脈絡清楚,成為長江與珠江兩大水係的天然分水嶺。山形線上加繪了月牙形符號,可能是表示山體外側的突出地形如山頭、山嘴等。在山形線的閉合曲線內還輔以暈線。九嶷山的表示更具獨到之處,除了用正射投影的較粗的山形線表示山體的範圍外,又用魚鱗狀圖形表示其峰巒起伏的特征。向南繪了九個柱狀符號,向東繪了七個柱狀符號,描繪從側麵所能望見的主要山峰,表示各山峰的排列和高矮。圖上的九嶷山未注名稱,傳說帝舜死後葬於九嶷山,此山西側注有“帝舜”兩字。圖上又畫有九個柱狀符號以示九峰,《九嶷山誌》曾有“九峰相似”“行者疑惑”而得名的記載,可知圖上齕道以西的群山即九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