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與《戰國縱橫家書》(1 / 3)

戰國縱橫家書

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一部主要記載戰國時代縱橫家蘇秦等人的書信、說辭的古佚書,共27章,17000多字。其中11章的內容可以在今本《戰國策》和《史記》中找到,不過文字有所出入。另外16章則是佚書。全書各章不按國別、時序編排。根據其內容、書例等情況,可以清楚地劃為三個部分。它的前麵14章是較早流傳的有關蘇秦的資料;從第15章到第19章,每章後麵記明了字數,末尾又有這5章的總字數,可見當有另一來源;最後八章明顯的是另外收集的材料編成,其中前三章與蘇秦有關。通觀這部古佚書,應是一種以蘇秦遊說資料為主的戰國縱橫家言論的輯本。為了便於稱引,研究者就替它題了個名字叫《戰國縱橫家書》,各章也加了章名。書中講到了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秦魏伐楚的史事,它的成書年代當在秦末漢初。書中避劉邦諱,而不避劉盈諱,應是漢惠帝時的抄本。

縱橫家是盛行於戰國時代的一種流派的名稱,據說導源於古代善於辭令的使節職官。戰國中後期,齊秦二雄,東西對峙,楚、宋、燕、三晉(趙、韓、魏)南北其中,出現了齊秦東西聯合兼並弱國,弱國南北約盟聯齊製秦或是聯秦製齊的錯綜複雜的鬥爭局麵。曆史上把這個時期爭取友國、孤立敵國的謀略,形象地稱作“合縱連橫”,把那些出謀劃策、周旋於列國之間的遊說之士稱作縱橫家,甚至把這種以遊說君主、謀取仕途的“門路”也叫作“縱橫之學”。後來習慣上又把戰國秦漢間的策士都算作了“縱橫家”——詐謀權變者流。蘇秦就是曆史上極為著名的縱橫家。據說,他是東周洛陽人,鬼穀先生的門徒。曾遊說燕齊楚三晉合縱拒秦,被舉為縱約長,身佩六國相印,“投縱約書於秦,秦兵不敢窺函穀關十五年”,最後死於齊國,比他的同學、也是敵手——另一個著名的縱橫家秦相張儀(?—公元前309年),早亡幾年。後來的研究者發現,這些傳說有不少是出於後人的偽托。蘇秦的生平事跡就連作《史記》的司馬遷也沒能夠搞個明白,他在《史記·蘇秦列傳》中寫道:“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可見蘇秦是戰國後期縱橫家所推崇的抗秦人物。他的遊說詞和書信隨著“縱橫之學”從戰國延至漢初,仍是一種“熱門”的顯學而廣泛流傳,並成為士大夫們輯錄學習的主要資料、模仿操練的一種腳本。因此,它會同《老子》等書一起出土是不足為怪的。

蘇秦畫像

《戰國縱橫家書》裏有關蘇秦的言行占了將近2\/3的篇幅。這些資料反映了公元前288年前後的一段時間裏,蘇秦為燕王到齊國去進行間諜活動的經過;齊湣王亡國前夕的局勢變化;齊、燕、三晉(趙、韓、魏)五國合縱擊秦的部分細節以及相互之間鉤心鬥角的一些內幕,內容十分豐富。

燕昭王破齊是戰國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個重大的曆史轉折——由齊秦對壘變為強秦獨霸,客觀上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史書上對這件事記載極不詳備,至於蘇秦,倘若按照傳記上所說,這時已成亡鬼,因此,他在這個事件中的活動便隻字未提。而從出土的帛書看,蘇秦正是這幕重要“曆史劇”中的主角。由此可知這批資料就連司馬遷也沒有全部見到過,從而也可進一步推斷,這部文獻已經湮沒2000多年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出土,無疑使戰國史的研究者開拓了新的眼界。在此之前,對戰國史實的編年主要依靠《史記》和《竹書紀年》。《史記》中戰國年代排比錯誤很多,相沿甚久,難於校正。而《竹書紀年》所見隻是輯本,而且史事終於魏哀王(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下距秦始皇的統一還有78年。因此,曆代研究者在使用《紀年》以訂《史記》編年之失時,既有不少困難,亦不可能臻於完備。三號墓帛書的出土,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豐富資料,對舊有文獻大有補缺訂誤之功,尤其是其中大部分資料的年代都在公元前299年以後,恰好是《紀年》所未記錄的時期。若就史料之詳細、情節之生動而言,其價值明顯遠在《紀年》之上。

張儀畫像

令整理小組的研究者深感意外的是,這27篇文獻包括書信、遊說詞、對話記錄等,有專門記言的,有記言兼記事的,還有記言、記事並附議論的。絕大多數篇章均無作者或遊說者的姓名。次序雜亂無章,編排也不按時間先後,有幾篇已殘缺不全,內容不能十分明了,個別錯字和脫落之處,也未一一訂正。還有幾段文字被抄書者顛倒了位置,經過仔細觀察,才找到其原來正當的位置。由此可見,帛書可能是從竹書原本轉抄來的,竹書已有錯簡和脫簡,帛書的抄寫者就沿襲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