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老子》的兩種寫本,都是用墨筆寫在帛上。一本是帶有隸書筆法的小篆,研究者稱為甲本。一本是隸書,稱為乙本。甲本的帛多有破損,文字多有殘缺,乙本的帛大體完好,文字大都清晰。從這小小的差異中可以推斷,甲本抄寫年代在乙本之前。
老子像
老子帛書
秦王朝統一文字後,規定小篆為社會上的通用文字,但官吏辦理徭役和訟獄等事務,則用隸書。字體的演變,必然是舍繁難而取簡易,所以到漢朝初年,隸書盛行,而小篆漸廢,抄書者自然也用隸書而不用小篆。此次出土的《老子》甲本是小篆,乙本是隸書,這就是為什麼研究者認為甲本在前、乙本在後的理由。不過這兩點僅指一般情況而言,從三號墓發掘時的情形看,乙本放在漆盒裏,甲本卷在木片上,甲本是不是因為這一點而多破損則難斷定。再者,漢初也有些人會寫小篆,甲本是不是抄寫者特意用小篆?所以僅憑以上兩點還算不上有力的證據。但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寫者避漢朝皇帝名諱的情況。甲本中所能辨得清的“邦”字22個,而漢高祖的名字正是劉邦。就當時的規定,皇帝的名字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是不能書之於著作上的。根據三號墓出土的木牘記載。墓主人下葬於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很顯然,甲本《老子》應成書於劉邦稱帝之前,即公元前206年之前。
帛書《老子》乙本,已用“國”字替代了“邦”字,這表明其成書於公元前206年之後。但書中任意使用“盈”字和“恒”字,而漢惠帝和漢文帝的名字恰為劉盈和劉恒。據此可以推論,乙本成書於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87年之間,顯然比甲本成書時代要晚。
《道德經》局部
關於老子其人,世人多不陌生。依據《史記》的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比孔子稍微早一點。他做過周政府守藏室的史官,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到周政府所在地洛陽去,曾經向他請教過禮。他告訴孔子說:“一個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空無所有;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你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欲之心,這些對你都沒有益處。”
老子在周政府待了很久,看到周室日漸衰微,於是就離周西行,將要出函穀關的時候,守關的將軍對他說:“你平時不留文字,現在快要隱居了,勉強為我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為上下篇,內容談的都是“道”和“德”,共5000多字。後世稱為《老子》或《道德經》。書寫好以後出關西去,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傳說他活了160多歲,也有人說活了200多歲,這是因為他修道並且善於養生的關係。
在孔子死後129年,周政府有一個太史名叫儋的出關見秦獻公,於是有人傳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說不是,世人也不曉得哪一種說法對——這就是司馬遷關於老子其人其事記載的大體經過。這位太史公抱著存疑的態度說:“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包括司馬遷本人)搞不清楚老聃、老萊子、太史儋三者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老子的身世如此混沌不明,曾使他本身的存在與否都成了問題,他是不是手著了《道德經》就更成問題了。於是對於《老子》一書,有人以為是太史儋所作,有人以為是莊子的門徒所依托,也有人以為是呂不韋的門客所纂輯,更有人以為是漢人掇拾而成。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紛紜眾說中,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還是司馬遷的說法最為可信。因為其中有些文字必定出自老子之口,莊子以後的人是無法說出來的,如“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四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等都是明證。如果仔細推究一下戰國時代的道家之學,就可以看出列子的貴虛,是老子貴柔思想的演進;楊朱的為我,是老子無為哲學的發展;莊子的曠達,是老子自然主義的開拓。諸家學說“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史記·莊子傳》)。而《道德經》無疑是諸家學說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