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成立後,工作進展順利,到1974年5月底,大部分帛書、竹書、帛畫的內容已辨別出來。除少數帛畫需要繼續拚接外,整理人員的精力將由單純的整理轉移到對帛書內容的深入研究上來。此時,由幾家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的影片《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記》,在拍攝了田野考古發掘的大量鏡頭後,又對帛書整理小組所初步整理、鑒別出來的帛書、竹書、帛畫內容進行了補充拍攝,在後期的剪輯、錄音等合成製作完成後,準備報請中央有關部門審查發行。與此同時,新華社也組織采編人員寫出了長達5000餘字的《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出大批珍貴文物》的專稿,送掌管輿論界生殺大權的姚文元審批。但此時,無論是電影還是新華社的專稿,它們的命運同馬王堆漢墓發掘的支持者周恩來的命運一樣,陷入了極為不妙的境地。
為了徹底擠垮周恩來以及周恩來的支持者,從1974年開始,“四人幫”又發動了規模頗為浩大的春季攻勢,連篇累牘的社論掀起了“批林批孔”運動的新高潮。“四人幫”培植起來的由一些報刊編輯和新聞記者組成的寫作班子,活躍在北大、清華兩所高校的“梁效”和上海的寫作班子“羅思鼎”等,開始從2000年前反儒教的法家著作中尋章摘句,口誅筆伐,矛頭直指周恩來。有一篇文章采用伊索寓言式借古諷今的手法,批判秦代一位宰相企圖進行複辟,緊接著出現一篇關於漢朝的文章,稱那時候的宰相是“一位老奸巨猾的官僚,精於世故,從不給自己造成麻煩”。這種極具影射力的文章幾乎天天出現在報刊上後,江青依然感到他們的威力沒有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幹脆在“批林批孔”的口號中又增加了“批周公”,並極露骨地宣稱“孔夫子有一條胳膊是彎的……”對於那些還沒有把孔夫子和周恩來連起來思考的人來說,這句話自是最明白不過了,周公就是周恩來,周恩來的右臂是彎的。
解放軍三〇五醫院主樓(作者攝)
此時,周恩來的身體狀況同他的政治命運一樣越來越糟糕和複雜起來,原有的冠心病加重,膀胱癌複發,血尿日益明顯,他不得不於1974年3月12日做第二次膀胱鏡檢查和電灼術治療。但這次治療的效果極不理想,病症很快複發。到了5月上旬,周恩來的癌症進一步惡化。由於腫瘤發展快、增長迅速,潰爛、出血量增多,流血速度加快,使膀胱裏蓄積了大量的血液並凝結成血塊,堵住了尿道內口,致使排尿發生嚴重困難。更為嚴重的是,送往北京醫院的尿標本病理化驗單上清楚地寫著:“發現脫落的膀胱乳頭狀癌組織塊!”這說明腫瘤長大較快,癌組織壞死脫落,或許是惡性腫瘤發生轉移時危及生命的最後信號。此前,他的膀胱癌已多次複發,血尿不止。血尿多時便形成凝血塊堵塞尿道內口,使得排尿痛苦異常,甚至在沙發上翻滾。1974年6月1日,周恩來不得不放下手中那繁重的工作,離開了中南海西花廳他工作了26年之久的辦公室,住進了位於北海公園西側的解放軍三〇五醫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也就在這時稍後不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等幾家單位聯合攝製的關於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影片以及新華社為此寫出的專稿正進入了中央審批的階段。
此時的電影製片廠領導從各種或明或暗的渠道已得知周恩來的身體和政治狀況很是不妙,對影片能否順利通過心中沒底,在報文化部之前,先請郭沫若進行審查,欲借郭沫若的政治地位和在文史界泰鬥的名聲作開路的先鋒。郭沫若同以往審查影片的態度一樣,對周恩來曾鼎力支持的這項事業自是心照不宣地予以擁護,故在審查中除說了幾句“很好”等讚揚的話之外,沒有提出半點反對和修改意見,影片算是順利通過。郭沫若的態度使電影廠的領導增加了不少底氣,此片很快轉送文化部審批。
江青在政治舞台上的鼎盛時期
江青與張春橋在會議上
主持文化部工作的於會泳麵對這部馬王堆漢墓發掘的紀錄片,竟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作為江青的得力幹將和狂熱追隨者的他,深知馬王堆漢墓發掘的最高指揮者是周恩來,而周恩來所支持和倡導的事,必是江青竭力反對的,周恩來與江青之間已呈水火之勢。盡管此時周恩來在與江青的政治角逐中稍處劣勢,但他明白周恩來畢竟樹大根深,黨內外還有一大批實力人物在支持他,要將他徹底推倒打垮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對此片的審查不予通過,倒是正合江青的心意,但周恩來那邊不會善罷甘休,且文化部正是國務院的直屬部門,要是周恩來較起真來,他這個文化部部長自然是吉凶難測。處於兩難中的於會泳在經過一番權衡後,決定采取拖的辦法來解決此事,也就是說對此片既不說通過,也不說不通過,隻是對影片提到的帛書中有些不合乎法家路線的鏡頭和解說詞,明確指示剪掉或修改,算是他的審查意見。